「本文来源:廊坊日报全媒体」固安县荆垡营木梳历史久远,并曾盛极一时,许多村民以生产手工木梳为主业,成为创收渠道。然而随着社会发展,手工木梳逐渐退出市场,村里掌握制作木梳手艺的人也越来越少。锯、刨、锉、磨……数道工序之后,一把精致的手工枣木梳呈现眼前。制作者赵树桐,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枣木梳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一把木梳68年坚守赵树桐现年83岁,15岁起就跟着父亲和村里的老师傅学习制作木梳手艺。尽管赵树桐经历过不少波折,可是手工制梳从没中断,这一坚持就是68年。如今像赵树桐这样坚持做手工木梳的,在村里不多见。手工木梳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用品,就这样从古至今地沿用下来、传承下来。每年秋叶落败之际,做木梳的人就要出去寻找材料。枣木因其结实、细腻、耐用、分量重,故为上品;其次是桃木、梨木、杏木、杜木等。因生产消耗的速度快于树木生长的速度,所以选材范围逐渐扩大,从乡村周边到市外山边,遍布寻访者的足迹。木材买回来,要截成许多段,将直径30多厘米的原木切割成大小适中的木板,放在水里煮透,把原木里的水去掉,起到杀菌灭虫的作用,制成梳子才结实、坚韧,不易开裂。煮好的木头要放置到通风阴凉处,经过充分蒸发,才具备成为一把木梳的基本资格。潜心钻研不忘初心赵树桐制作木梳的屋子“身兼多职”——既是客厅又是工作室。一进屋,就看到非常简陋的工作台,用来进行打齿、砸花、切削和抛光等工作。木屑散落在地上,雪花般积了一层。旁边摆着一个盛放各种工具的木箱,一些木梳半成品和几筐制作木梳的原料——铅笔盒大小的小枣木板。空间虽小,乾坤却大。一块枣木,顺着纹理刨光、开齿,并用自制的模具制作龙凤、鸳鸯等精美图案;再一手抓起一个半成品放在工作台上,另一手操起锯子,咔咔几下,一块棱角粗粝的枣木片就具备了大概弧度,既没有图纸,也没有划线;再用刨子咔咔两下,泥鳅背、驴脊梁背等赫然而出,再细细打磨,木块便有了灵气。手工制作木梳的技艺极为严谨、繁琐。从一块小木板到精致的木梳定型,整个过程下来,需要刨平、开齿、撞齿、光面、剔齿、镑齿等十余道工序。多年来,赵树桐坚持对技艺的尊重和追求。延续传统创新传承“把微雕和木梳相结合,制作出来的木梳更漂亮了。”说到创意,赵树桐喜上眉梢。目前,他在加工传统枣木梳的基础上,引进小叶紫檀、尼泊尔橘皮檀等一些名贵材料,改进制作技艺,打造出了许多精品。工作之余,赵树桐也会应邀参加各地的展览会,展示手工木梳技艺。现在,他经常收到各地的订单,一年忙个不停。近年来,随着年龄的增长,赵树桐传承发扬枣木梳制作技艺的心情也更加迫切。如今,会做木梳的不多了,会做又肯坚持的就更少了。最近,赵树桐收了两个徒弟,一个是内蒙古包头人,一个是河南安阳人,无收徒仪式,却倾囊相授。“做木梳的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我要把它传下去。”赵树桐除了收外地徒弟,还让二儿子也学习技艺。学做木梳也要看天分、悟性,更要相信勤能补拙,熟能生巧。从垂髫到黄发,多少春秋飘然而逝,做木梳的传统在村子里绵延不绝。工具发出的敲打声、摩擦声,这份平凡的匠心仍在继续……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zp/7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