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泥鳅 >> 泥鳅的习性 >> 80后的我们,为啥小时候不怕热
80后的我们,为啥小时候不怕热?
80后的我们很怀旧,这个夏天也不例外。儿时的记忆历历在目,炎炎夏日硬是把一群小屁孩儿毫无办法,滚烫的石头上留下了我们可爱的小脚印,高大的树干上还挂着我们甜甜的笑声。
爸妈不吆喝,我们可以顶着炙热的太阳闹腾一整天,那时的我们真的是皮糙肉厚不怕热吗?
没有电冰箱,照样可以清凉一夏
生活在农村,80后的我们家里没有电冰箱,当然也没有巧乐兹,而这些都无法阻挡我们对冰凉的挚爱。
袋装的汽水和做工粗糙的冰棍大受欢迎,汽水的包装也很简单,和当年袋装的食用醋差不多,喝完之后不会立即扔掉袋子,一口气吹胀,然后放在脚下猛踩一下,小孩子就喜欢恶作剧,也喜欢听那一声巨响。
我的家乡很偏僻,所以童年除了赶集,并没有见到骑着二八自行车,带着泡沫降温盒一路走一路吆喝卖棒冰的小商贩。在我们村里,一辆自行车都没有。
但村里的两口古井确实记忆深刻,为了安全,井口做了密封措施,只有大人挑水的时候,才会把封口的大石板挪开。深处的井水真的好凉,也真的很甜。那是真的农夫山泉,也确实有点甜。
每到赶集的时候,都会纠缠爸爸妈妈买西瓜,然后装在水桶里面,小心翼翼放在古井里冰镇,那效果比电冰箱都好。
晚上吃西瓜的时候,那渴望而又焦急的眼神,至今难以忘怀。十几斤的西瓜,瞬间就会被瓜分完毕,那种氛围很幸福,跟在爸妈的屁股后面,其实也是一种甜蜜,一种温馨。
吃完之后的瓜皮也不会浪费,全部拿去喂猪,看着它们哄抢的劲儿,笑得合不拢嘴,快乐其实很简单,就在那不经意之间。
现在虽然有电冰箱,也有各种冰激凌,但都比不上父亲咔嚓切开的那个冰镇西瓜香甜可口。遗憾的是,父亲早早地离开了我们。一家人围座在农村老房子路灯下吃西瓜,已然成为了奢望。
没有空调,内心却很清凉
80后的我们,家里没有空调,能买上一台电风扇已经很不错了。家里的那台钻石牌电风扇如今依然健在,只不过没有人再用它了,放在老家成了古董。
还是小孩子的我们并没有接触到电脑和手机,连一部游戏机都没有。但我们感受到了比电影院更加震撼的“露天电影”。
小时候我们都说,那是用手电筒照在了铺盖卷上,然后就有各种各样的人在上面表演。过了好久才知道,那是电影放映设备,并不是手电筒和铺盖卷那么简单。
农村的夏天长脚蚊特别多,但这丝毫抵挡不住大家的热情。放映的院坝里面人山人海,村上出现了难得的万人空巷,男女老少都出动了。
没有人刻意组织,大家都很自觉地找好位置,坐在自带的小凳子上,等待电影放映。武打片和抗日片很多,也很受欢迎。如此隆重的活动,蚊子的叮咬已经忽略不计了,炎热的气候也完全抛之脑后。
闹得最凶的是我们,还没等电影结束就睡着的也是我们。在那个物质生活并不富裕的年代里,没有空调,游戏机,电脑,生活照样有滋有味,快乐和笑容是那么纯真。
干农活儿别有一番风味
小时候特别调皮,农村的生活恬静自然,没有川流不息的汽车,也没有疾驰而过的摩托车,我们的安全不成问题,只要不到悬崖边和堰塘里去玩闹,爸妈基本都是放养。
放学之后,放牛放羊打猪草是常事。收割麦子和水稻那才是重头戏,割麦子大汗淋漓,而水稻则好很多,人可以泡在水里。幸苦是肯定的,但快乐是必然的。
但我们的小孩儿的主要任务,依然是玩闹,干农活基本上是在添乱。捉泥鳅和黄鳝,下雨之后去摸鱼,还有那肥美又害怕的螃蟹,都是童年的乐趣。
疯了一整天之后,满身的汗渍和脏东西,没有沐浴露,也没有热水器。但肥皂很实用,提上两桶水,坐在大木桶里泡一泡,别提多享受。爸爸用一桶水从头上浇下来,算是完美收官,现在想一想爸爸那时候也够调皮的。
那时的我们,心无杂念,真正达到了心静自然凉的境界。
妈妈手中的蒲扇格外清凉
小时候很节约,爸爸妈妈每次交电费的时候都会皱一下眉头。所以即便家里有电风扇,那也不是随时都在通电状态。
更实用的是蒲扇和竹子编制而成的竹扇,只要有力气,随时随地都可以带来清凉。有时候晚上确实太热睡不着觉,妈妈就会坐在床边,轻轻的用蒲扇给我们扇风,比起空调,那股风更加清凉,因为那是幸福和母爱的“风”。
个人感悟
80后的我们经历了天真烂漫的时代,也享受了天天和爸爸妈妈黏在一起的时光。无论放学还是放假,总能在自家地里找到爸爸妈妈,那是一种安全感。
小时候不是不怕热,而是快乐已经让我们忘记了炎热。无忧无虑的童年,那是一辈子最难以忘怀的经历,好好珍藏在心底吧。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