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泥鳅 >> 泥鳅的形状 >> 湘里乡情攸水童谣百唱年少
攸水童谣百唱年少
刘富喜
写在前面的话
广久流传在攸水汇洣水流域以及沙河流域的儿歌、儿谜、游戏口诀和童趣绕口令,可统称为攸水童谣。
伴随童年的攸水童谣,丰富多彩,童趣盎然。它是攸县人一生中最早接触的文学样式,是学话、启智、明理、寓教于乐的鲜活题材。这些沉积的乡土文化遗产,曾经让成人乐传﹑幼童乐念。如今让大人回味、游子念想、老人怀旧。
最能体现乡念乡恋乡愁的,莫过于儿歌儿谜。因此,在“爱乡该知乡”意念的驱动下,我年撰写《乡土幽默》和年主编《话说攸县》时,曾辑录本人回记的攸县儿歌、儿谜、童趣绕口令31首;年8月,《攸州网》主编刘国柱策动网友天雨流芳,与网丁、小鱼、平阳、乐山、沙沙、大米、爱水、磊磊、糊难悠闲人等,收集攸县儿歌30首。年暑月,我大妹妹跃兰,竟在一天中顺口溜出30首。在年笔者执行主编《攸县方言》时,攸县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谭贻芳撰写《攸县方言》韵语一章,收录儿歌、游戏口诀14首;我正在撰写的《攸县话的经典--老口表》中,又陆续收集15.首;总共首。
在初次汇集梳理时,尊同汉语方言博士、湖南工大陈山青教授的建议,把儿歌、儿谜、游戏口诀、童趣绕口令,统称为童谣。这次修订成专辑,名之曰《祖传经典——攸水童谣首》。
土生土长的攸水童谣,全用攸县话诵读,才能体现它的韵味。攸县话是汉语方言丛中一枝秀。它体现汉语本质赣方言属性,较多地保留了南楚古音。这一特点在攸水童谣特别是韵尾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如果只是用普通话去念,有的根本不押韵。因此,我在梳理中对此适当予以注音。
年我领受攸县政协的委托,执行主编《攸县方言》。组编者之一的普通话国家一等甲级测试员谭仕荣,在汉语方言专家、南京大学陈立中教授指导下,以攸水中游新市话为参照,第一次拟制出《攸县方言拼音方案》。经分辨认定:攸县方言的声调也可分阴平(,高升调)、阳平(,曲调)、上声(53,中降调)、去声(11,低平调),这与普通话的阴平(55,高平调)、阳平(35,中升调)、上声(,曲调)、去声(51,全降调)有所不相同,但有间接对应关系。所以,本文拼音中注释的调号,按攸县话的四声念,能读出攸水乡土韵味,可谓“百唱年少,有梦有为”!
一、儿歌七十一首
1、
“唏嘿唏嘿”,人用力而气喘的声音;“巴至巴至”,急走快到之意;“嘻耸嘻耸”,土砻碾谷成米时发出的声音;“啵啰啵啰”,粥沸腾冒泡时的声音。
三个生动的象声词和一个动态的重叠词组成的趣味儿歌,让幼童乐于了解农村日常劳动与生活。
“嘻耸嘻耸推成米”。旧时用土礱将稻谷碾压出米。(图片)
2、
幼童很喜欢瞧着自己家里的燕子窝念这一儿歌。燕子以昆虫(大都是水稻害虫)为食。飞来飞去采食的母燕和等待喂食的乳燕,让幼童顾盼而惊奇
农户的水泥屋梁下构筑的燕子窠。母燕正给乳燕喂食。(图源:汇图网)
3、
选择这时节这有趣的画面,以儿歌描绘,让幼童欢愉。
4、
男童最喜欢这儿歌。为何?因为充满阳刚稚气!
崇拜英雄好汉的男孩,想象着自己竟然只用一只手、只动一只脚,打得对手飞出去,掉落在农家稻草当瓦的茅房顶上,何等阳刚帅气!
这男孩再想象:对手从茅房上滚落下来后,要求年纪更小的对方喊自己:亲亲哥哥。因为我们是好玩打闹的,有兄弟那么亲。这又何等稚气和可爱!
小孩边念儿歌边做动作,得意之形溢于言表。可从中体验到这儿歌的魅力!
6、
6、
7、
“虫叽”,泛指虫蛾、蝴蝶或小鸟。攸县方言“码到”,即普通话“拿着”。“噗噜噗噜”,象声词,翅膀急飞的声音。攸县方言“及哩”,即去了。
前一首是攸水平原地带流传的。为练习幼童手指灵活性,大人把住小孩左右手的食指,每念一句的开头,左指尖与右指尖顶在一起,念到句尾时松开。念到最后一句句尾,不但松开手指尖,而且指向天空,并配合叫一声“哟呵”,示意虫叽飞远了。幼儿学着念,松开手指尖时最喜欢大声说象声词“噗噜噗噜”。
后两首是攸县山区地带流传的。区别在最后:点出吓人的猛兽老虎之类,被一铳打死了,咱安全了,多惬意!或列出野鸡、老鹰、鼠之类,让幼童知晓动物。
8、
夫妻和顺之语。笔者由此联想到小时听父亲说过的谜语:二人同路冲开天,一女耕作半亩田。我不骑羊羊骑我,千里连土土连田。谜底就是四字:夫妻義(义的繁体字)重。
9、
旧时把神道附身驱鬼治病现象叫发神。神汉即男巫,在发神前一定叩拜菩萨。迷信色彩浓,有人借此骗财。
这童谣实际上也是民谣。一语道破天机:越信迷信越迷信,暴力是破坏婚姻家庭的一个诱因。幼童念这民谣,可从中提高分辨能力。
10、
矮个子开心劳动与菜园蔬菜生长的写照。幼童都矮,从小爱劳动哟!
11、
爬陡坡喘气,下坡气顺;屙屎的时候必定屙尿,屙尿的时候一般不拉屎。很普遍、很自然的行为,说明顺势而为的道理,用俗语概括得这样简明又深具内涵,值得一赞。幼童带着稚气念,博得一笑。
12、
自然现象,经典概括,通俗口语,儿童容易体验。
寓意骨肉亲,骨肉情。与“一家亲,打着骨头连着筋”,有异曲同工之妙。
13、
通过鸭群鸡群互相呼叫竞食的现象,对学会生存予以启迪。
14、
对男孩和女孩的称呼,攸县平原地带叫“乃哩”和“妹哩”,山区地带叫“乃基”和“妹基”。这儿歌体现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传统观念。
15、
“麻叽鸟”,即麻雀。“尾飒飒”,形容尾巴张开的样子,寓意欢快。攸县方言“切啦”,即夹着。攸县方言“歇哈”,指腋下。
16、
以上两首“麻叽鸟”的儿歌,是境内异地不同版本。前一首描绘婚嫁女子回娘家时的欢快心情。后一首表达勤俭持家之意:旧时缺吃,不用深筒量具、而是以浅浅的灯盞量一点点米煮稀饭,没茶叶待客则放一丁点儿盐。
17、
攸县话“爷(音yǎ)娘”,即父母。“爹爹diědie”,即父亲。“娭毑(ngājiá)”,即母亲。这儿歌表达了幼童对父母的关爱之情。
18、
土法织布的艺匠在攸县被称为机匠。整天织布的机匠,因久坐摩擦,往往将裤子坐位处磨薄磨烂,人们将此比作“油渣屁股”。
攸县豆腐远近闻名。过去农家把豆腐作为好的食用菜。可是,上门织布的机匠却没吃豆腐--可能主家做了更好的鱼肉之类的菜。这儿歌告诉小孩:豆腐既好吃又有营养。你看,机匠不吃豆腐,缺营养,烂屁股。
土法织布图(图片)
攸县流行儿歌,教育小孩正派做人。
20、
启迪儿童要有出息,长大敢到外面闯荡,做有脸面的人。
21、
“咚滴咚”“哆滴哆”是有节奏打鼓与敲鼓边的象声词,以此引起幼童兴趣。接着陈述不认真读书儿郎的尴尬事。
22、
过去,慈母将晚上哭着不睡的嬰幼抱着,一边轻轻拍,一边念此偈语,似乎有催眠效果。如不行,就抄写此偈语,贴在大路旁,让过路人念,冀望有效果。大一点的幼童觉得搞笑,有时也学着念。
23、
椽皮,拉锯形成的长木条,用于架屋顶的瓦沟。旧时农村的木匠经常到农户家做上门工夫。将木材锯成木条时,需两人拉锯,一来一往,呼呼作响,节奏感很强,木屑纷纷洒落。小孩很喜欢看。据此编成的儿歌,小孩很喜欢念。
24、
让儿童知道建造自己住的房子,需通过劳动、需付出资金;房子用久了会破旧甚至倒塌,还要继续建造。木匠师傅一生建了很多大房子,也建了许多小房子,最后,木匠师傅很老了,再也不能建造房子了!
双人拉锯图。地上是边拉锯边掉落的木屑。(图片)
25、
自然现象大雷大雨,引起年幼的弟妹更思念已出嫁的姐姐:怎么回家呀?进而想象:姐姐如今风光骑马回来了!姐姐像出嫁时那样坐轿回来了!
26、
出嫁的姐姐难得回来了。不是天气问题,主要是需经过夫家婆婆同意。
27、
28、
两首数字谐音儿歌。既搞笑又启智。
29、
春节儿歌。农村有串门拜年习俗,每到一户,幼童即念此儿歌。过年既好玩又有好吃的,特别是有平时难见到的精细糕点。它给小孩乐趣,让大人喜乐。
30、
立夏插田儿歌。后句让小孩明白事理:插田有收成,要学会生存。
31、
中秋儿歌。把月饼比作月亮,引发幼童想象。
32、
表达农村普通家庭的勤劳、温馨和嬉乐。
33、
34、
幼儿有时耍点小脾气。这时念前一首顺口溜式儿歌,他觉得新鲜、好玩。趁机说你刚才是不是崽妹哩冇道理呀,他可能会脸红。再说清事理,他容易接受。
后一首儿歌让儿童明白,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要勤快、吃得苦。
左图:旧式木灰斗。(图片)右图:发燃灯盞火(旧时煤油灯)。
35、
启示之一:本色本分,安于清贫。启示之二:学会理家,因陋就简。
36、
旧俗把老鸦视为显凶相恶兆之鸟。将它宰杀炒菜吃,企望能逢凶化吉。
37、
跛脚之人尽管家境很贫困,仍然不忘孝敬父母,宁肯自己辛苦委屈。
38、
用儿歌讥讽寺庙中的懒惰现象,与“一个和尚挑水喫,两个和尚抬水喫,三个和尚冇水喫”,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儿歌让幼童懂得勤劳是美德。
39、
慈母抚育婴幼辛劳写照。提醒:防止此儿歌造成尿床幼儿自卑感。
40、
旧时农村卫生条件不好,有的人生病成癞痢头,心里很不是滋味。
41、
癞痢头对关爱自己的父亲很感激。
42、
表达希望癞痢头尽快好的心愿。
43、
这种心态是人之常情。旧时农村来客有肉食还算不错哟。
44、
皇图岭、笙塘铺、韬箕坡,是攸县北乡三个地名。行路之人携带的鞋无底、裤没裆、木瓢也是烂的,且边走边丢失。以此调侃粗心随意之人。
45、
光说不行动。以此调侃做事不落实的人。
46、
似乎有春心、夜眠之隐意,难道是老辈对后生的生态启蒙?!
47、
诉说农家平常事。幼女随着长大,可能招婿上门,以传宗接代。
48、
以各自遗传的习性,让幼童辩识物种之间的区别。
49、
这是配合炼幼童手指灵活性的儿歌。念第一句时,食指往上抬,敲打中指,示意上屋场正在“打鼓”;念第二句时,小指往下挪开,敲打无名指,意指下屋场正在“唱”;念第三句时,食指敲打中指与小指敲打无名指同时进行(这动作最难炼),意指两个屋场的活动正热火朝天进行;念第四句时,并拢的食指中指与并拢的小指无名指之间叉开,如同剪刀,不停地“剪”(这动作较难炼)。
这是很有意思的儿歌。相隔不远的两个村庄传来互相呼应的鼓声和念经的声音,用儿歌告诉幼童:这是当地一年一度的民俗。
这是古意难揣摩的老儿歌。“唱年经”或曰“唱年公”,究竟是什么内容的民俗?为何两头齐打鼓?“胡葱”仅仅指那种刺激味不浓的野生葱吗?处在两村落之间的中间地带“剪胡葱”,是不是隐含某种迷信?对这些谜一样的表达,后人无从了解。
50、
上一首在攸县平原地带流传。这一首在攸县山区流传。练手指的动作一样。攸县方言的“劝忓”,即劝架的意思。这时练手指动作--合并的食指和中指,与合并的无名指和小指叉开,即有拉开劝解之意。
51、
将中华传统对国家尽忠、对父母尽孝的教育融入儿歌,强于空洞的说教。
52、
53、
54、
55、
以上四首儿歌传承了攸人认“耕读为本”的久远民风。
攸县新市福寿万村民仔老毛家的堂联体现“耕读、勤俭”的人文精神。(刘雅慧摄)
56、
生活体验。餐餐肉食,营养不良,瘦的皮包骨。经常食用米汤拌饭的人,脸色红润健康,因为米汤含有各种营养。
57、
养生之道。冬天吃萝卜,夏天吃生姜,对健康、防病有好处。
58、
生活体验。寓意麻烦事碰在一起,产生不好后果。
59、
生活体验,寓有节俭之意。剩饭再蒸叫现饭,同量的米,现饭比初蒸饭多,吃时容易饱。衣服穿久了破烂,年岁越大的人,“烂衫”穿的多。
60、
这也是大人和孩童玩乐的一种方式。让孩童坐在大人怀里,或托着着孩童拍手掌,或护着孩童头部左右晃荡,口里柔和悠扬、有节奏地领唱、跟唱着这儿歌。让小孩了解诗一样的韵味,活动着手掌和头颈部。
61、
这是大人帮幼童洗澡时唱的短小的歌,让幼童坐在澡盆里,大人把洗澡水蘸在幼童前胸后背,一边拍打一边哼唱,使孩童适应水温然后洗澡,让孩童在澡浴中安心享受温馨。
62、
攸人有辨指纹测兆头的习俗。左为箩纹,右为箕纹。(图/网络)
每人的每个手指尖上有千变万化的纹路。但基本的有两种,一是较规则由内往外箩纹的,称之为“箩”;另一是不环绕而内敞口,称之为“箕”。
这一儿歌容易勾起儿时的记忆。长辈手把手与幼儿数着十个手指尖上有几个“箩”,并诉说着所谓的预兆。而预兆的内容有很强的时代性——体现封建农业社会的典型特征。
64、
五句类似农谚的儿歌,抓住季节的典型特征,以经典语句体现白话韵味。
65、
上朝之时,宋徽宗问:攸邑风土如何?太学博士、攸邑进士彭天益以这一攸县熟语对答。自此,这一名句在攸县被当做民谣传诵至今。
攸县黄丰桥镇的柏市有似凤展翅的凤岭,此处有如鸾起舞的鸾山,两峰相对呼应。(欧阳菊敏摄)
66、
前清攸邑秀才陈之駓著有现存于英国大清博物馆的《島孙集》。他数试未中举,不愿为官,成了湖湘知名文人。传说他曾经为攸县鸾山戏台写此对联,被当做民谣或童谣传了下来。
67、
据说这也是陈之駓拟写的,也被作为民谣或童谣在攸县流传几百年。
灵龟峰坐县城浟水与洣水交汇处。峰顶的“灵龟寺”系明嘉靖所建。年,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曾题写寺名。
县城灵龟峰峰谷步行游道。灵龟寺在峰顶。河对岸是白茅洲,前方是铁路桥。(刘国柱摄)
68、
攸县农村曾经流传的这一顺口溜式童谣,打上了20世纪中叶的历史印记。翻身农民对新中国前夕国民党的腐败,非常不满,对只讲空话、不实心为老百姓的政客非常反感。
69、
河北保定郑新忠以铭记抗日为主题,单车骑行四万多里,第站到达雷公仙吊唁。(攸州网图)
这是攸县抗战儿歌。年6月24日,日寇侵占攸县,县城沦陷。7月8日拂晓,驻守城郊的国民革命军师、团和师、团在雷公仙痛击来犯日寇。战后,老百姓把牺牲的14名官兵的忠骨安葬在雷公仙,并在此设立抗日志士纪念碑。
70、
不知哪位编出如上顺口溜,在攸县流传于大集体年代。
年7月中旬,全国南方水稻生产现场会在攸县开了七天。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的陈永贵莅临现场,在会议期间赞说攸县物产富,引用了这一顺口溜,并把最后一句改成:真是好地方。
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在攸县剧院举行的全国南方水稻生产现场会议上讲话。
他夜宿县委书记吴彦凡在县委办公楼的双间(外办公室,里住室,没有内卫生间)。
71、
组编《话说攸县》时,我咨询原《攸县报》前后任总编辑胡铁钢、刘大元。时三个七旬老翁不约而同认为:攸县人具有闯、倔、灵三特性。成书时,另一七旬老翁、株洲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刘迪凯,将此提炼而书写如下赞语--弘扬攸人气质:闯劲谋事,倔劲做事,灵劲成事!这似可作为熟语式民谣流传。二、儿童谜语三十五首
72、
谜底是农家猫。猫有时爬到农家瓦屋上,踩得瓦行清脆作响。农村儿童常见,容易猜中。攸县农村流行一句话,道是“祖孙隔代亲,公婆爱头孙”,孙子孙女与祖父祖母格外亲。上述谜语最后来一句童趣十足的话:把这猫送给儿童当婆婆。他(她)当然不干。这时儿童撒娇,大人跟着傻笑。难得一见天伦之乐风景线。
73、
儿歌形式的谜语。谜底依次是:搅屎棍;木楼梯;舞台上安放鼓的三脚架;一见生人就吠的狗——分不清好人恶人。
左图:两只脚的楼梯,想象可上天。(图片)右图:三只脚的鼓架,可在戏台上端坐。
74、
谜底:上茅厕拉粑粑。旧时农村的茅厕极简陋。解手的人拿一张揩屁股的纸,蹲在粪池的两根木料上,前面屙尿,像打机关枪;后面屙屎,像吊大炮。
这儿歌谜似乎是晚清或民国年间的,因为这时才有机关枪和大炮,简陋茅厕也是那年代的产物。俗语趣说,令人忍俊不禁!
75、
谜底:竹洗把。
旧时攸县人用的竹洗把有两种:一种是将片片竹片的下端剖成细竹丝,上端用子篾箍紧,内中用木楔子钉入,使其竹丝散开;一种是取带节竹尾,竹节以下部分剖成细丝篾即可。因为是竹做的,竹丝张开,活像黄尾狼的尾巴,它日里用,在水中洗物叫“挑水”,晚上不用而闲置,所以叫“乘凉”。
76、
谜底:莲子。攸县方言“düō哩”(有音无字),结了果的意思。莲子种下长藕茎开荷花,花谢了结果成莲子,水鸟飞来啄食。好美的画面!
77、
边念儿歌谜边猜为何怕?老人怕噎(一的谐音),机匠怕二,即两根缕打结难通过织布的梳背,跛脚怕爬山(三的谐音),财主怕出事(四的谐音),塌鼻梁怕攸县方言纯鼻音“五”(ng)的发音,屠夫怕六月三伏天臭肉,农历七月死人怕阎王不收(旧时迷信传说),姓王的怕加个八字无辜挨骂,病人怕久病(九的谐音),生意人怕失(十的谐音)。
这儿歌谜让儿童懂得用谐音,知道人情世故。
78、(打农家四物件)
传统农家日常生活画面:铁锅正架在黄泥灶上,有人拿着冼帚在盛水的锅里清洗锅铲。如果这时出谜语,幼童触景生情,容易猜出上述生活画面中出现的四物件。以黄泥山包、圆锥底的塘、正在摩擦的冼帚、扁平锅铲的形态比拟,又隐喻男孩女孩儿郎,言语鲜活亲切。
79、(打一物)
将楠竹类比水葱,找到共同与不同,提高幼童分辨能力。
80、(打一动作)
近似音字“且(qiě)”,借用,意指“缝”。“娭毑”,即母亲。
谜底:梳头。发与梳的辩证互动,让幼童思维开窍。
81、
谜底:一根扁担挑两个箩筐。
篾织的箩筐,箩底与箩口稍窄中间大,有点像鼓。木扁担为防绳子滑动,一头钉子两个枘头,有点像奶头。农家常用物,农家小孩容易猜。
82、(打一字)
83、(打一字)】
84、(打一字)
85、(打一字)
以上四首儿谜,分别以形象会意,让刚学识字的幼童很容易猜出谜底是:汉字一,二,六,十。
86、(打一字)
谜底:米。让幼童知道汉字点、撇、捺、横、竖的写法。咚间即中间。
87、(打一处所)
旧时农村的茅厕,是在屋内挖个坑(像井),粪坑内经常蛆虫涌动,有时还有蛔虫(像泥鳅鳝鱼)。儿谜加调侃,那时让幼童痴笑。如今的儿童无此经历,则不明就里。
88、(打一物)
农村放养的耕牛,往往在回家的路上拉大便,一坨接一坨叠加,有点像上下叠加的磨盘。谁都不敢往上坐,包括皇帝老子。这话体现幼童的口气。
89、(打一物)
描绘:长方形算盘的形态如同砖,圆形算珠如同儿童喜欢的果子。启迪:珠算需心灵手巧。
图∶算盘形如方砖、算珠形如圆果。(图片)
90、(打一物)
有时狗咬人,有咬树的狗吗?而且一咬,就留下一口的痕迹。能有这样功能的只能是很硬的锐器。农村小孩容易猜出:斧头。
91、(打三字)
邻里女人之间文明问话。问话如此斯文,对方很可能乐意借牛给问话者的丈夫用于耕田,不让问话者失望回家。请读者从中找出这三个字吧!
92、(打一手工)
谜底:缝扣子。缝扣子时眼睛与扣眼相对(互相“盳”),针线穿过扣眼,即针尖撞击过去了。表示相持之中不输对方的心态。
93、(打一动作)
谜底:用毛巾洗脸。借用词“灸过”,用劲拧之意。洗脸时眼睛与毛巾相对(互相“盳”),将毛巾拧干。也是表示相持之中不输对方的心态。
94、(打一物)
谜底∶左右耳朵。“两弟兄”多亲密,在头部的两边如同相隔一座大山,一生竟不能追赶过去会面!多遗憾。
95、(打一物)
谜底∶左右鼻孔。“两弟兄”紧挨,一生能够共做同一件事∶“煮粥”。以此比拟一种生理现象:鼻孔内存留很多鼻涕时,气流冲击鼻涕的响声,很像稀粥沸腾的响声。常有这样经历的幼童,会意这情景,总总窃笑。
96、(打一物)
请读者把自己的两只手背摆着看,就是这情景。攸县的父母亲就着这动作给幼童念这儿谜,哪有猜不出谜底的?
97、(打一物)
谜底:鞋。一只里面五个脚趾,被比拟五个客人。脚趾没洗,臭味,与豆豉怪味差不多。所以,被称呼为豆豉客。
98、(打一现象)
说的是癞痢头抓痒。皮屑抓落后,露出有血痕的头皮。需以同情心说这儿谜。
99、(打四种人)
谜底指残疾人。依次是∶驼背,跛脚,聋哑,眼瞎。各有各自的苦楚。
、(打一物)
借用词“tèi副”,指旧时农村厨房用具,可盛水用于洗菜、洗碗筷的圆木盆。如果没有底,就两头空。以此形态比拟缝补衣服时的一件辅助工具——顶针。顶针套进无名指节,抵住针后头,让针尖容易穿过(过去纳布鞋底常用)。顶针套住肉手指(装肉),却不能装菜(盛菜)。
左图∶顶针。右图∶“tèi副”,即圆木盆。
、(打一昆虫)
谜底:蜘蛛。以蛛网比拟为八阵图,由此联想到诸葛亮。机巧垱,攸县话指安装暗密机关的地方。
、(打一生活活动)
谜底:洗澡。旧时攸县洗澡器具是木头做的浴盆(称脚盆),盆腰用铁箍箍紧。“铁做栏杆木做墙”是形象比拟。把洗澡的场面比喻哪吒闹海也很相像。这后两句听起来有点不入耳,带有几分调笑。
、(打一生活活动)
谜底:刷牙。谜面是完全的攸县土话,开头,人们往往以为是格调低下的粗俗谜底,这足见做谜面的人很“鬼”。
、(打一工具)
谜底:木油榨。归时的木油榨,小孩远看这庞然大物有点像牛。榨油时撞锤打在木楔子上,其响声与牛的叫声叫相似。
、(打一物件)
谜底:瓷碗。从“一日三个澡”的表意语,小孩容易猜出。
、(打一工具)
谜底是木匠划线的工具——墨斗。摇动时墨线可伸缩。斗内吸取墨汁的布料被比作牛粪。
图∶船型墨斗。中间摇手,左即墨斗,掉落斗外的是墨线,拉长一弹即画出直线。
三、游戏口诀五首
儿童游戏口诀也可算儿歌一类。它由孩子们玩乐时唱出的自己内心的喜悦。20世纪50至60年代初的攸县,那时节那学堂那村庄那月光下,到处洋溢着这种童心韵语!而今那原始的游乐已成为远去的记忆。
(一)种莲子
、
种莲子是成群孩童的游戏,合唱儿歌后种莲、猜莲。可供8~10人游玩。先划拳(锤子、剪刀、布)选定1个“种莲人”和2个“猜莲人”(即黄狗崽、黑狗崽),以赢者为种莲人,输者为猜莲人。其他人站成一排,双手张开手掌在胸前。种莲人双手捧几颗石子(一般为3颗,石子选用圆珠形为最好),与站着的孩童一个个双手接触,把石子任意丢在某人的手里(可以丢给1人,也可丢给2人或3人,亦可以不丢给任何人),丢石子时不现形迹,接到石子或未接到石子的孩子,与种莲人接触后都把手合紧。后请两个猜莲人察看受莲人的神色,找出实际受莲人。凡猜中者,做下次种莲人,被猜中者做下次猜莲人;没猜中者,继续做猜莲人。因为是孩童,谁被种上“莲子”,极容易露出脸色与未种上的不一样,以这样的方式考验猜莲人的察颜观色的能力。可一轮接一轮玩游戏。
(二)老鹰抓小鸡
这也是一个儿童群体游戏,攸县人又称“卖龙”或“捉鸡崽”。一般在村子里宽敞的禾坪里进行。玩游戏的孩子七人以上,一个大点的孩子做“老鹰”,另一个大点的孩子做“母鸡”,其他的都是“小鸡”。“母鸡”后面的若干孩子依次牵着前面孩子的衣后襟,最后一个孩子选较灵敏的担当。“母鸡”带着长龙似的一群“小鸡”,在场上转圈儿,边转边唱游戏歌,唱完更开始抓小鸡。“老鹰”抓“小鸡”时,“母鸡”张开双手阻挡。“老鹰抢”,“母鸡拦”,“小鸡躲”。尽管“小鸡”灵活地左右躲闪。还是容易被“老鹰”抓到。玩起来,往往能抓到1~3人就乐翻了天,无法继续下去。
这游戏歌对白歌词有三种(鸡长龙为“甲”,老鹰为“乙”)。
之一:
、
“婆婆”(老鹰)怒起,开始抓小鸡。
之二:
、
“婆婆”焦躁,便开始“抢龙”(即抢小鸡)。
之三:
、
“婆婆”嗔怒,抓“小鸡”开始。
(三)鸡公睾
、
玩法是:两个孩面对面。首先,每个儿童将自己10个手指互相交叉捏住,翻手向上到头顶;接着,一手反搭在自己脑后的颈部,另一手搭在对方脑后颈部,两个人的姿势正好一正一反;然后,边重复唱,边打转转。只转几圈便晕头转向。以此练平衡能力。
四、童趣绕口令九首
(一)习练式吐音转换绕口令
、
按攸县方言拼音方案(笔者执行主编的《攸县方言》卷首),可拼写如下:
Pángàzikuápábiàhéi,páfuòhěipiápápiátǎi。
音节念得快时,pa与bia、pa与pia容易打混,一打混就走调,显得很别扭。可小孩开头总念不圞(完整),总走调,就跟着大人一起傻笑。这绕口令主要是练口齿吐音的。
、
难度在于音节俵biāo与包báo、俵biāo与饼biàng的区别,最容易搞混走调,一走调就会被讥讽为大舌子,很搞笑。
、
绕口混淆的音节在后两句。
、
快念时,绕口混淆的音节是:“咬ngào”容易错念成“mào”;最后一字“鹅ngǒ”容易错念成“mǒ”。
、
这也是习练口齿吐音的。
(二)循环式憋气连念绕口令
、
把七斗七星比作七姊妹,她们分布成七个倚角,每晚从东到西起落。
这拟人的描绘勾起了儿童的兴趣。而小孩最感兴趣是,憋着气连念这顺口的儿童绕口令,涨得脸通红,最后能连“哇(说)七个”,就得意忘形。
由北斗七星斗边的天枢星延长五倍,可找到比较亮的北极星而辨别方向。(图/网络)
(三)连环式问答绕口令
其一:
、
以上列数蝉、田螺、青蛙、簸箕、笛子、铜锣、铜锁、羊、蓑衣、公鸡、犁尖、铁锅、秤砣13种动物或物件,通过环环相扣的一问一答,区分它们之间的共性与个性,从而启迪幼童智力。
其二:
、
这里一环扣一环的问答,只有简单的分辨。
(四)螺旋式辨识绕口令
、
以上,从自然现象进门,引入兔子、鲤鱼、鲶鱼、泥鳅、蚂蚁、青蛙、公鸡、、老鼠8种常见动物,从中分辨各种动物的优劣处境;再引进盲人、驼背、兔唇咀、跛脚4类残疾人,以关切口气诉说困境,以肯定语气赞说抗争(如盲人持拐杖、跛脚跳着走),最后戏说猴子在农户庄家地偷食玉米棒的乐趣。全文14个螺旋演进,童趣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