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上彩绘在乾隆时已经发展到了顶峰,不但有超过七八十公分高的粉彩瓶、直经一米多的粉彩大盘大碗,小件也非常精美,以珐琅彩绘小杯、碟、小碗、小盘居多。这里请欣赏一对乾隆杯。此杯高7.5厘米,底往4.5厘米,口径7.6厘米。两只大小相当(蓝色口经偏大0.1厘米)。胎体洁白通透采用当朝景德镇最优的高岭土制坯,最细腻的长石釉封胎,圆口内卷、壮腰鼓腹、小腹急收,圈足内陡外斜,呈小泥鳅背状。内外外底施釉洁白匀称,细腻如熟蛋白。最令人折服的是杯上的彩与图案。该杯口沿上环口本金,侧沿回纹一周,与底部回纹相呼应,一圈缠枝花卉托住主题画面。在方寸杯外壁上描绘了在秋高气爽的一天黄昏,几只大雁觅食归巢的情景。几只幼稚小雁在巢旁伸长勃子扑翅迎候。石崖旁水草众生,各色野菊争相竞开,几束芦苇巢旁傲立,一幅秋天湖上大雁觅食黄昏回归芦韦荡的美景杯壁重现,欣赏者有身临其境之感。这对乾隆杯造型如古代水缸,小器大样,在不足两寸宽六过围的杯壁上精描细绘出一幅壮观有礁崖怪石,芦苇飘絮、杂草众生、野菊竞艳、大雁归巢的壮观黄昏情景实属绝作。且刻画细致入微,大雁羽毛根根可见,菊花色彩各并,栩栩如生。值得一提的是这杯画面的空旷处采用了轧道工艺。这是乾隆时期独创的艺术特色。所谓轧道就是雕地,景德镇工人称它为耙花。先在白坯上用丝棉均匀拍上一层色料(锦地),白、黄、蓝、胭脂、红的一种。再在色地上用类似绣花针的工具刻划出凤尾卷草凹纹,刻痕隐约见胎,工技十分复杂,环形接头难以布局,流传至今罕见。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zp/7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