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泥鳅 >> 泥鳅的形状 >> 各个朝代瓷器底足鉴定
收藏者要看古瓷底部的乳突部分。瓷底“乳突”现象是明代以前古瓷器的特征之一,而清代瓷器则未出现乳突现象。每个时期会出现那个时期所特有的特点。
1、纵观各个时期的足之做法都有其特别之处,所以还可鉴察其露胎痕迹之纹路。如南宋瓶脚就有圆圈之旋纹;元之器物也都多有旋坯痕并有鸡心点;明时则多有放射状的跳刀痕,旋坯痕则少(仅前几朝带有元朝之遗迹);清之民窑大多数能透过釉层看到旋坯之痕,官窑几乎看不到什么痕迹了,而仿品则往往做不到这点,不是过左就是过右。
2、元代足底大多不施釉,是露胎的,但修胎、修足规整。元代碗盘底足外撇,足端平切,且足端较宽,大碗的足墙高度在一厘米左右,足内不施釉,足底心有小乳突,修足规整。元晚期足墙变薄,外足墙向明代初期的垂直过度。元青花的碗、盘足墙没有装饰线。
3、清代底足早期大器光滑砂,顺治康熙多样夸。双层斜削和平削,外高里矮内敛搭。三层台式槽拱平,滚圆泥鳅直高扒。注解早期顺治康熙时的底平光滑底足,有粘砂。清朝各种底都出现了,如双足底、内敛底、外敞底,有台阶式底,多台阶式、直平式、泥鳅背式,乾隆果绿色底有涟漪波纹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