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公益 http://www.csjkc.com/yydt/m/1130.html对黑土地的情有独钟,源于出生在黑土地,十八岁之前成长于黑土地。据说,黑土地在世界上仅有三大块,其中两块分别分布在乌克兰大平原和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它们都曾经历过开发中水土流失的严峻考验,还有一块黑土地就在我们的东北。我的老家“癞马沟”所辖的刘玉屯就位于世界三大黑土带上,土质肥沃,有利于多种农作物生长。朝思暮想的“癞马沟”有我的梦想和伤痛,魂牵梦绕的刘玉屯有我的爱恋和不舍。黝黑肥美泛着诱人芳香的黑土地,孕育着一季又一季的绿色,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乡亲,这绿色,这黑土,没有被工业废料所污染,没有被雾霾所笼罩,更没有什么转基因的疑虑与担忧,只有被岁月侵蚀的痕迹。家乡的一草一木,故乡的一切风物都深深刻在脑海里,时常迸发出耀眼的光芒,一直照亮我前行的路。所有美好与酸楚,都鲜活地被封存在记忆里,未曾忘记,也不会忘记,不时叩击心扉,泛起层层的思乡涟漪。小时候特爱玩黑土泥巴,俗称和泥玩。用黑土做过泥人、“团过”泥球、摔过“泥泡”、打过“泥仗”、做过房子、坦克、大炮,做的最好的当属各种传统农具了,虽无用但也乐此不疲。总之用黑土和泥什么都可以做出来,应了那句没有做不了的,只有想不到的。这些“泥塑处女作”都摆放在树根旁,屋檐下自然风干。因为没有什么实际用途,也不用考虑任何防盗措施,再说那时候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一场雨就“泥牛入海”,自然也就无法留存了。过去老家的房子大都是用黑土垒砌,为了保暖房顶上用“山房草”(东北三大宝之乌拉草)与泥土铺成。就连睡觉的火炕都是用黑土建造而成,火炕是任何席梦思床都无法比拟的最接地气的取暖设备。火炕上面铺着用高粱秸秆篾条编制的炕席,其特点是花纹简单、光洁平整、透气性好,与火炕搭配和谐,冬暖夏凉。传统中医学理论认为,常接地气可以平衡阴阳,是人体养生的最佳方法,睡火炕就能实现其功效。如今火炕依然存在,而与之绝配的炕席,早已没了踪影,取而代之是各种“革”,与土炕属于“混搭”型,不正统,有些不伦不类。我好奇,火炕文化,离不开的炕席,也是一种技艺,属不属于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呢?八十年代初去戍边卫国,什么都没有带到部队,只有一辈子改不了的“土性”跟到了部队,这种土性就像胎记一样如影相随,即使提了干,在主席台上“讲话”也无法改掉用悠悠黑土铸成的魂魄和“土性味”。一晃四十年过去了,弹指一挥间,人生已从不惑正向耳顺之年急速前行,一切都在改变,唯独骨子里的“土性味”未曾改变。在以前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渴望过上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老人长辈教育孩子的信条就是走出农村,脱离顺垄沟找“豆包”的日子。考学、当兵就成了跳出“农门”的唯一出路。如今的农村也不是从前的农村了,思想观念,处事方式,衣食住行、举止打扮都有了彻底的改变,如今返回农村也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半百年龄思乡切,鬓染霜白泪眼花,思乡便成了无法释怀的诱因。一些有关家园的景象和学生时代以及童年的乐趣,在我的脑海里反复显现。曾经和发小在房前屋后的玩耍,在田野小道上的奔跑,上学路上的孤单影只;还有顽皮时上房掏鸟窝,下河捉泥鳅,当然也有把公厕木板拆下做成小木枪到处炫耀的“辉煌”。与“日子”有关的什么苦呀,累呀,出身与遭遇等等印记却荡然无存。该如何去丈量自己和村落的距离?如何去找寻到那些逝去的足迹?使我陷入沉思!好在我的族人依旧呼吸着家乡清新的空气,享受家乡每一寸温暖的阳光,时常传递一些零星的音讯,也缓解了我的丝丝乡愁。北方的村庄,纵横无章,交错无序。祖先们是怎样带着他们的苦难和梦想,与一家老小迁徙到这块土地上,安家落户,繁衍后代。从此,北大荒便有了人烟,有了温馨的家园,有了鸟语花香,有了鸡飞狗跳。如今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家乡的屯落会是怎样的走势呢?我期待故乡的老少要走出“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方式,过上城市般的生活。但我也担心那些逝去的人们,他们的尸骨,他们的魂灵何以安放?遥远的家乡,陌生的故里,那里有我父辈们的身影和魂灵的归宿,他们给了我谦卑的火种和感恩的心态,使我不忘记,不背叛,不胡来。记忆中疏密相间的沟壑和荒芜,老屋、土墙和望不到边的田野,还有那些朴素的人们,不管怎样打扮也无法洋气起来,是怎样折射着一种亘古不变的豪迈、粗犷和敦厚,这就是我在外奔波信念依托所在。苦涩的童年,难回的村庄。当年的老人都基本去了应该去的地方,取而代之是与我同龄和稍长的人群成了村里的老人,凭记忆几乎没有几个我认识的人了,但我一直用文字书写故乡,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yy/8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