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是皮肤呈多形性的丘疹、疱疹,此起彼伏,瘙痒不断或瘙痒交作,或滋水流溢为主证的一类疾病。
全身任何部位均可发生,多见于春末夏秋时节。
本病不外风热邪气淫于肌表,湿热蕴蒸肌腠,或湿热火毒干及血分而成。但因其出疹部位,或疹子形态分布各具特点,所以其证又各有名称。
如滋水流溢,所过之处皆生者谓之“浸淫疮”;发于耳后者,谓之“旋耳风”;生于阴囊者,谓之“肾囊风”;其他还有“粟疮”、“癞风”、“血风”等名称。
“缠腰丹”(带状疱疹)乃为湿热火毒内蕴,外蒸肌肤所成。如《外科正宗》说:“脾肺经湿热所致腰胁生之,肝火妄动,名曰缠腰丹。”故对该证,按湿疹辨证施治,收效显著。
1
对该类疾病,《内经》有“少阳有余,病脾瘅隐疹”的记载;
对湿疹之一的“肾囊风”,《外科正宗》认为其病“乃肝经风湿而成……湿热为患”;
《诸病源候论》则说:“肺主气,外候于皮毛,脾主肌肉,气虚则肌腠开,为风湿所乘,内热则脾气湿,脾气湿则肌肉生热也,湿热相搏,故头面身体皆生疮。”
对本病证,在临证上多责之外因感受风邪,内因脾肺湿热蕴伏,或肝胆湿热内盛。而“六淫皆从火化”,火壅为毒,故此疾之甚重者,又为火毒所致。
2
顾名思义,湿疹乃湿邪为患也。
从临证治疗来看,湿邪始终贯穿病变的全过程,而以肺脾为病变中心。
湿有内外之别。
夏秋时节,酷暑当令,暑湿郁蒸弥漫空间,人处气交之中,或幼儿不知乘凉避暑,贪玩于烈日之下,或坐卧于湿地之上,或嬉戏于水洼之中,或婴儿流涎、尿水浸渍都可发生此病,此外湿也;
若饮食调理失当,过食生冷、瓜果,或恣进凉水冰棍,脾土受困,水湿不运,湿郁热蒸而发病,此内湿也。
本病以湿邪为主,而又有兼挟风、火、热、毒等邪发病的不同,还有病变重在肺脾,或重在肝胆之异。
肺主气合皮毛,脾主肌肉四肢。
若湿热犯于肺脾,又感风邪,风热暑湿内外相搏而不泻,蕴蒸肌肤而不去,淫于肌表,故四肢或身之中上部出现丘疹、水泡而病湿疹;
若湿热内郁,肝胆为湿热遏阻,火毒内生,故胁下腹部,或左或右,丘疹水泡先后出现,疼痛不适,或心火亢旺,与湿热相结,湿热火毒发于肌肤,出疹瘙痒,滋水流溢,或痒或痛,或痒痛交作。
3
湿疹之病,虽多责之肺脾湿热或肝胆湿热,但其疹摩之碍手,其色或赤或紫,或肌肤潮红热烫,或自觉灼热难除,故其证还常常与血分有密切关系。
正如《外科正宗》所说:“风热、湿热、血热三者交感而生,发则瘙痒无度,破流脂水”。
湿热火毒若干及血分,日久伤络,络脉阻滞瘀血渐生,则湿疹顽固难愈,而湿为阴邪,其性凝敛黏滞,故临证上,湿疹留恋,反复不愈或愈后复发。
尚有因禀性不耐,感受漆气为毒,或触摸辛热非常之物,或食腥腻肥甘等味而发者,又属湿疹之中特殊证候。
也有不因风热湿毒发病,而感受风寒邪气发疹瘙痒者。
如《诸病源候论》说:“邪气客于皮肤,复逢风寒相折,则起风瘙隐疹。”其治多以疏风散寒,调和营卫等法。
如现代医学所谓荨麻疹,即有遇冷风而发疹瘙痒难忍,得暖后则止的特点。其他如湿疹因于气血失调,血虚风燥者,也时见于临证。
所以,对湿疹的发生,又不可一概而论。
总之,本病湿热邪留脏腑,内不得疏泄为病之本,邪毒蕴伏肌肤,外不得透达为病之标。
湿疹发病虽责之风热湿火毒,但湿邪为患始终贯穿病变全过程,因此,在治疗时要特别注意湿邪为患、缠绵难愈的病理特征。
4
湿疹为患,表现多端,或见丘疹,或见疱疹,或两种兼见,或先后并见,疱疹或滋水如浆,或清亮透明。
吾从临证辨治体会,丘疹多风热挟湿为害,病在脾肺两经,治法以疏风清热为主,佐以化湿,选用自拟验方“清利汤”治疗。
方用金银花、连翘、蝉蜕等药疏风清热解毒,配以清热凉血、解毒的丹皮、赤芍、紫草等药,佐以化湿利尿的苡仁、土苓、川木通等。
疱疹滋水流溢,多湿热兼风为患,责之肝脾两脏,治法以清利湿热为主,选用自拟验方“败毒散”治疗。
方用炒黄柏、赤芍、丹皮、川黄连等清热凉血,茵陈、土苓、苍术、蝉蜕等祛风渗湿。
若丘疹、疱疹兼见,则清利疏风、除湿解毒并重,方选清利汤和败毒散合并化裁加减运用于临证,疗效确切。
若疹子鲜红,鲜润光泽,根足紧盘,或伴身有微热,流涕等外感表证者,为风热壅盛,则可重用蝉蜕(对十岁以上小儿可用至60g),加大青叶疏风清热解毒。
若疹子根足松散,顶端凹陷下塌,色泽不鲜,多为病久邪恋,或体质虚弱之人,气血不足之象,则加炙黄芪、泡参益气扶正托邪外出。
若疹子颜色赤紫或深绛,舌质红赤而干,心烦少寐,身热不退者,为火毒炽盛,干及血分,则加栀子、石膏、花粉甘寒泻火,清热解毒,酌加川红花活血祛瘀;甚者加服紫雪丹,凉血解毒。
此出疹而舌红心烦,须与温病后期,邪热入于营血阶段而出现斑疹隐隐相鉴别。
温病发疹,多先有高热、烦渴、气粗等卫气分证,继而斑疹隐隐,邪热内扰心神较重,如谵语烦乱,或昏睡不识人,且有迫血妄行如衄血、便血等证。
温病发疹用清营汤、犀角地黄汤清热凉血止血。
故不能以治湿疹之方而疗温病发疹,也不能用犀角清营辈以治湿疹,否则邪热难清,而阳气被遏,邪热久羁,变生他病。此不可不知。
若疹子发于身之同侧,集聚如条索带状,痒痛交作,或先丘疹继而疱疹,疼痛不适,则加入龙胆草、夏枯草增强清利肝胆湿热之力;
若病久不愈或愈后复发,全身上下遍布疹子,色泽晦暗不鲜,溃破滋水、结痂、脱屑同时存在,痒痛不可名状,伴面垢神倦、舌淡红或紫暗,苔少,则加僵蚕、全蝎,或重用乌梢蛇、蜈蚣祛风通络,加大青叶、郁金解毒散郁,加生地、黄芪益气养阴托邪外出;
若疹出不畅,欲汗而不得出,身重肢困,则加羌活、防风祛风除湿助透疹;
若疹子散发胸腹四肢,周身不适,皮肤如虫行状,则加泥鳅串、车前草(若用鲜车前草则效果更佳)。
重用蝉蜕疏风透疹利湿,可望风湿热毒外达而不潜伏,下逐从二便而去。
若腹胀纳呆,饮食积滞者,则加入山楂、神曲、槟榔、香附消食导滞除胀,便秘干结者,则加入枳实,瓜蒌行气通腑;
若便干结如羊粪,则可加入番泻叶或熟大黄攻下通腑;若苔白黄而腻,则可加入白蔻燥湿醒脾;若口中黏涎臭味,苔黄,咯痰多,则加入橘络、天竺黄、竹茹清化痰热。
5
对湿疹的治疗,若再辅以外治法,则收效更佳。
对湿疹滋水脱屑瘙痒疼痛不止,可用验方吹口丹涂撒,早、晚各一次,或用祛风燥湿,解毒止痒的黄柏、苦参、土苓、蛇床子、白鲜皮、金银花、栀子等煎汤冷洗或冷敷,都能起到局部治疗、加快疹子消退的作用。
此外,湿疹瘙痒,还须与慢性消耗性内科杂病引起的精血衰少,肌肤失养所致的皮肤干燥,瘙痒不适相区别。
后者以内伤杂病为皮肤瘙痒之本,治其本病则瘙痒自除。此不赘述。
湿疹发病期间,饮食宜清淡,不贪厚被暖衣,避免烈日曝晒,是尽快消退疹子,减少复发的关键一环。
对湿疹的预防、减少以及避免愈后复发,生活的调摄相当重要。
如《外科正宗》就有“味辛热莫啜,忌洗热汤”而防止湿疹发生的记载。
其他,如怀有身孕之人,不食辛燥炙煿、动风生火之物,可避免乳婴儿“受毒于未生前,发病于有生后”的湿疹发生。
不居潮湿之地,夏秋注意清洁皮肤,衣服背包通风透气干燥等,都有防止湿疹及避免湿疹复发的作用。
若禀性不耐之人,对某些触之即发病的物品、饮食等,只要做到忌食入或忌感触,则多能避免发病。
6
病例举隅
一、尹某,男性,11岁,年秋初诊。
患儿出生3个月后,头、面部即出现湿疹、流黄水,医院多次治疗,头、面疹子渐愈。
年秋湿疹复发,疹子遍及全身,以双下肢为最甚,滋水流溢,瘙痒难忍,黄水浸淫之处,湿疹随即蜂起,经四处求医治疗,湿疹有所减少,但未痊愈,时有加重。
就诊时,疹子瘙痒,抓痕破流黄水,结痴,脱屑后皮肤颜色加深,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濡数。
用自拟验方败毒散为主,加减治疗三月余,湿疹痊愈。
二、胡某,男,14岁,年3月初诊:
患儿半月前似有“外感”,随后右侧头、面部瘙痒刺痛,身有微热,渐头、面、胸背(右侧)出现疹子,继起水泡,根足红肿,疼痛剧烈,疹子小如米粒,大如黄豆,泡疹水液多混浊。体温高达39.4℃。医院诊为“湿疹”。
就诊时患儿心烦,大便稍干,小便黄,舌红,苔白黄,脉数。
治以疏风清热化湿、凉血解毒,清利汤加减。
两剂后,疹子痒痛大减,水泡始有结痂,仍以清利汤加减三剂。后再加扶正托邪之品而痊愈。
7
附方
(1)清利汤
金银花、连翘、牡丹皮、白鲜皮、赤芍、紫草、川黄连、土苓、苡仁、川木通、蝉蜕、黄花地丁
(2)败毒散
炒黄柏、川黄连、赤芍、牡丹皮、茵陈、土茯苓、苍术、苦参、苡仁、蝉蜕、白鲜皮、蜈蚣、乌梢蛇
(3)吹口丹
川黄连、儿茶、黄柏、栀子、甘草、硼砂、薄荷、冰片
注:本文选摘自《王静安医学新书》,成都时代出版社出版,年9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