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泥鳅 >> 泥鳅的习性 >> 媒体建大人民网浅水藕与泥鳅套养舒城
本网讯安徽建筑大学对口支援汤池镇汤池村开展扶贫工作以来,结合当地地理特点和贫困户特长,探索出“浅水藕与泥鳅套养”的产业帮扶模式,发挥产业扶贫的基础性作用,实现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户就业脱贫。4月9日,人民网安徽频道对此进行了报道。
原文如下:
浅水藕与泥鳅套养——舒城县汤池镇贫困户的脱贫经
“我这斤的藕种,每斤5元的成本,预计能产鲜藕8.4万斤,每斤批发价3元,就是25万元的收入,”农户汪昌法喜滋滋告诉我们。“要是没有陈书记,我这个老农民哪知道这样的科学种法啊”
安徽建筑大学驻村扶贫工作队进驻汤池镇汤池村开展扶贫工作以来,队长陈国中撸起袖子,扑下身子,一头扎进贫困户发展脱贫道路工作中。田间地头,是他紧握沾满泥土的手;走村串户,是他倾听贫困乡亲的心声;发展产业,是他积极探索创新思路。经过一番实地调研,结合当地地理特点和贫困户特长,探索出“浅水藕与泥鳅套养”的产业帮扶模式,发挥产业扶贫的基础性作用,实现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户就业脱贫。
“浅水藕与泥鳅共养”是怎么来的?
“汤池村总体是3山2水5分田,倒淌河穿村而过,守着这么好的资源,以前大部分村民仅靠种田只能勉强糊口,更谈不上脱贫致富”陈队长回忆着。年5月份,自从他驻点汤池村,就用自己的脚步丈量了全村每一条田埂、每一寸土地、每一户人家,通过实地的考察,他敏锐的发现,汤池村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交通优势,田地广袤,水源丰富,土壤呈弱碱性、保水性较好,且本地气候宜人,综合条件特别适合养殖泥鳅。通过调查,近年来泥鳅市场需求年年攀升,价格稳中有涨,这让大家信心倍增:只要养得好就不怕没销路。
说干就干,陈队长特地请来了安徽建筑大学的专家,通过一番实地调研,专家建议采取“浅水藕与泥鳅共养”的模式,这是因为泥鳅爱钻泥,所以它不仅松软土质,还不怕种植莲藕施肥的伤害;泥鳅的粪便更是天然的有机肥料,有效促进藕的生长;同时泥鳅可以吃掉肥料残渣产生的浮游生物和害虫,不用单独饲料,既保护了莲藕又节省了饲料成本。这种模式能取得良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城里大教授变身农活好手
根据专家的建议,陈国中带领工作队其他人员,与大户汪昌法一起勘测土地,租赁14亩土地用于第一期的泥鳅养殖。他们将田块划分成长为40米、宽约8米的藕池。将沙质土挖出,直到露出黄泥层,接着,在池底和四周铺贴上黑灰色塑料土工膜,覆膜后,在上面覆盖一层大约20厘米厚的图层,这样的设置既能防止水的下渗,也能阻止莲藕扎向深层泥土,方便收获。
3月份,汪昌法引进藕种——鄂莲5号,趁着春暖花开引水下种,“我们的藕种都是经过仔细挑选,所有都必须具备三个以上完整的藕苞,藕芽是越多越好,这样的藕种存活率才高”陈队长卷着裤管,摆弄着手里的藕种,俨然一副农业专家的样子。“藕的种植也是很有讲究,栽藕的时候要顺着直线栽植,每株株距为1到1.5米,行距为2米,这样就不会影响藕的生长。将种藕顶端向下顺势插,藕身与与池底保持30度的倾斜角度。”
目前汪昌法的藕塘里已经下水14亩的藕种。他算了一笔账:今年,每亩将产鲜藕多斤,按照3元/斤的批发价算,一亩可卖1.8万元;泥鳅亩产斤,按批发价出售是20元/斤,一亩可卖2万元左右。这次试养的泥鳅将产1万多斤,可收入20万余元。第一年除去土地租金、种苗、人工等成本外,14余亩藕塘可净赚十多万元。
“基地+贫困户”互赢模式助脱贫
吃水不忘挖井人,汪昌法埋头苦干的同时,更是不忘家乡父老的帮忙,为此他采取“基地+贫困户”的互赢发展模式,主动联系本村及周边的贫困户,对接镇村扶贫工作人员,将自己的承包地化为产业扶贫基地,吸纳贫困户。“不出村就有活干,每天都拿元,我家的日子越过越好了”贫困户郭兴年诚恳的说着,眼里洋溢着幸福的喜悦之情。目前,他的养殖基地常年招募本村贫困户帮忙种植,带动当地20余位贫困户实现持续增收。特别是在采藕和泥鳅上市季节,吸收周边几个村的贫困户,让他们实现不出村有活干、不费力有钱拿,实现企业和贫困户互利共赢的居家增收模式。
据悉,汪昌法并没有满足现状,他打算在养好泥鳅的同时,继续扩大优质观光莲藕种植面积,最终将莲藕基地建成集休闲垂钓、观光采摘、餐饮娱乐于一体的乡村绿色氧吧,让城里人来这里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品味田园风光,让本地贫困户真正变“输血”为“造血”,不仅脱贫更要致富。
作者:倪良玉
责编:梁长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