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

从全球独存7只到2000只,东方神鸟

发布时间:2023/6/9 10:01:56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助力白斑圆梦征程 https://yyk.39.net/hospital/86297_lab.html

被称为“东方神鸟”“东方宝石”的珍稀濒危鸟类朱鹮,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曾经广泛分布于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在内的东亚地区。但20世纪中叶以来,存活时间超过万年的“活化石”朱鹮,却遭遇了生存危机,先后在日本、朝鲜等国被宣告灭绝。年陕西省发现的7只朱鹮,成为朱鹮这一物种的唯一希望。从陕西开始,中国的朱鹮保育工作开始了。

今年7月,上游新闻(报料s)记者走访了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五指山北麓的乐山市沐川县朱鹮繁育基地,发现这里正成为我国朱鹮繁育保护的新阵地:截至今年6月底的统计数据显示,从年引入40只朱鹮开始,沐川朱鹮繁育基地通过三年的繁育,已经成功孵化超过60只朱鹮幼鸟,基地内朱鹮数量已经超过百只。

从年秦岭发现的7只野生朱鹮,到目前扩大到超过只的朱鹮种群,朱鹮数量增长的背后,是以沐川朱鹮繁育基地工作人员为代表的中国生态科研学者的努力和付出,也是人类学习如何同其他生物共享地球的宝贵经验。

▲7月26日,四川沐川朱鹮繁育中心饲养笼舍内的朱鹮。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从仅剩7只展开绝境拯救

朱鹮是亚洲东部特有的鸟类之一,现有的研究表明,朱鹮在地球上的存活时间已经超过万年,“鸟类活化石”“东方宝石”都是属于朱鹮的特有名称。值得一提的是,朱鹮在英语中的名称为“NipponiaNippon”,虽然命名规则是以最初发现时的地名为依据,但朱鹮和日本的“重名”,足以显示朱鹮在日本的崇高地位。

年,日本仅剩的8只朱鹮个体丧失繁育能力,寻找野生朱鹮的重任落在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荫增等5名科学家肩上。

年开始的3年多时间里,中国科学家沿着朱鹮曾分布的吉林长白山脉寻觅,途经燕山、中条山、吕梁山、大别山,始终没有发现朱鹮的身影。鸟类研究学者们随后再次扩大寻觅范围,在北起黑龙江兴凯湖、南至海南岛、西自祁连山、东临黄海的范围内寻找,最终于年5月23日在陕西省洋县姚家沟发现了全球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

▲7月26日,四川沐川朱鹮繁育中心内的朱鹮成鸟。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这7只野生朱鹮的发现,为我国人工繁育朱鹮留下了火种。科研人员攻克了朱鹮人工繁育的难题,先后在陕西、河南、浙江以及日本、韩国等地发展朱鹮人工种群,填补了国内外人工饲养繁育朱鹮的空白。从洋县开始,朱鹮的种群逐渐发展壮大,上游新闻记者查询到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年底,朱鹮的野生种群已经超过只,但仍处于濒危级别,保护等级高于公众熟悉的国宝大熊猫。

半个世纪以前,四川广元最后一次发现朱鹮的活动痕迹,自此以后四川就再没发现过。年11月,50只来自河南、陕西、浙江等地的朱鹮,被引入了位于峨眉山脚下的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峨眉山生物资源试验站进行繁育,朱鹮峨眉山种群开始稳步扩大,并于年输出了40只朱鹮到沐川县,开始了朱鹮种群异地扩展工作。

朱鹮属于晚成鸟类,不仅胆子较小,容易发生自伤等意外事故,同时还有孵化成功率较低、雏鸟夭折可能大等问题,这些对于第一次繁育的沐川朱鹮繁育中心来说都是新的考验。

▲四川沐川朱鹮繁育中心今年繁育的朱鹮幼鸟。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晚成鸟的考验

7月26日,上游新闻记者探访了位于乐山市沐川县城边缘的四川沐川朱鹮繁育中心。修建在县城边一个山坳里的繁育中心安静而又精致,如果不是门口的提示牌,根本想不到这里住着90多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记者还没有进入基地大门,饲养在笼舍里面的朱鹮已经感受到了陌生人的到来,开始防御性地躲避。

繁育中心的工作人员孙永香告诉记者,朱鹮是一种非常胆小的鸟类,如果感觉到了陌生人的出现,就会非常警惕地提前躲避,甚至在极端情况下作出自损的应激反应,朱鹮在人工饲养中曾经发生过自撞护栏而死亡的极端个案。如何让它们不受到惊吓健康成长,就成了繁育中的首要难题。孙永香说:“喂养朱鹮过程中必须尽量动作轻,不能大声说话,否则它们会被吓到,造成严重的后果。”

久而久之,动作轻一点再轻一点,成为了朱鹮繁育中心工作人员的口头禅。

朱鹮在鸟类中是出了名的“爱情鸟”,在繁殖中严格遵循着“一夫一妻制”,一只雄鸟只会和一只雌鸟配对、繁育。野生环境中,每年3至4月是朱鹮“谈情说爱”、哺育下一代的时间,“恩爱夫妻”轮流坐巢、孵卵、育雏。到了6月中旬,雏鸟即可随父母飞上蓝天。孙永香告诉上游新闻记者,沐川朱鹮繁育中心今年的繁殖季目前已经进入了尾声,所有成鸟产出的卵已经孵化完成,截至目前中心内共有幼鸟、成鸟共多只,今年成功孵化了接近30只。

▲7月26日,四川沐川朱鹮繁育中心今年人工孵化的两只朱鹮幼鸟。摄影/上游新闻记者胡磊

在基地的育幼室内,上游新闻记者见到了两只出壳约40天的朱鹮幼鸟。和成鸟不同,朱鹮幼鸟灰色的羽毛下身体十分虚弱,不时地点头像在啄食一样,但还没有长大的前喙和眼睛已经透露出一丝的威严与坚毅。

小朱鹮诞生后,要在育幼室内呆够40多天,经过繁育人员的贵宾式一对一特别照料之后,才会移入大的繁殖笼内和小伙伴们过上集体生活。孙永香透露,小朱鹮出生后第二天,工作人员就会用泥鳅糜食对其喂第一次辅食,辅食饲料的成分比较多,有泥鳅肉末、蛋黄、奶粉,还有一些水果等,再添加一些微量元素,“就像照顾刚出世的孩子一样,必须有一定的耐心”。

现有的研究显示,朱鹮属于晚成鸟,幼鸟刚孵化出时比较孱弱,要经过两个多月的繁育才能有自我生存的完整能力,“晚成鸟和我们熟悉的鸡等早成鸟不同,小鸡破壳之后就可以跟着母鸡外出觅食、散步,但晚成鸟要在鸟巢中呆一段时间之后才能脱离母体,这也给朱鹮的繁殖与种群扩大带来了困难”。

孙永香大学毕业之后就投入了朱鹮研究保护的工作中,去年来到沐川朱鹮繁育中心之后,就一直忙于工作,“最忙的、加班最多的时候还是在它们的繁殖季节,因为雌鸟在鸟窝中产蛋之后,雄鸟出于领地保护等方面的考虑,有时候会用自己的喙把没有孵化的蛋给啄坏,甚至是直接从鸟窝中踢出去,我们要及时地发现雌鸟产卵并回收进行人工孵化,一刻也不能放松。”

相关文献资料显示,人工繁殖的朱鹮,普遍面临着孵化率低、幼鸟死亡率高等问题。从刚出壳时的多克的幼鸟到4斤左右的成鸟,朱鹮体重变化的背后,是繁育人员的用心与耐心。

▲7月26日,四川沐川朱鹮繁育中心工作人员展示今年收集的朱鹮卵。摄影/上游新闻记者胡磊

为受伤朱鹮用上3D打印

上游新闻记者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跟随沐川朱鹮繁育中心的工作人员进入笼舍内,为成鸟添加它们爱吃的泥鳅等食物,清理笼舍环境。工作人员打开笼舍的门之后,本来站在笼内高处的朱鹮成鸟迅速挥动翅膀,从笼内的一角飞往另一角,“它们就是很胆小,小时候反而没有那么怕人,长大了更怕人,一害怕就会在笼内蹦跶”。孙永香向记者透露,他们在日常的研究、繁殖工作中,十分注意环境的控制,尽量不产生噪音等刺激朱鹮,防止朱鹮自残自伤以及意外受伤的情况出现,但意外还是偶有发生。

年2月8日,繁育中心一只雄性朱鹮在一场激烈的配偶争夺战中嘴巴受伤,下喙前端8厘米已经坏死,下喙失去支撑后,这只朱鹮无法自主进食,无法梳理羽毛,这样的情况在人工繁育朱鹮的环境中从未遇见过。

研究人员分析发现,要想让失去下喙的朱鹮重回正常生活,就必须把下喙缺少的那部分用人工制作的喙“补上”,但人工喙怎么做、用什么做、怎么装都是问题。经过反复研究,研究人员发现用于人体骨骼的PEEK材料制作人工喙更合适,在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的协助下,沐川繁育中心向广州东莞一家科研机构发出了求助信息,双方通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484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