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泥鳅 >> 泥鳅的形状 >> 公文用典71大势篇生态维度6
公文用典的“大势篇”:顺应国家和地方的发展大势,切入宏观场景,以典说“势”,体现典故经世致用的价值。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这样五个维度。
11.山林者,鸟兽之居也
“山林者,鸟兽之居也。山林茂而禽兽归之,山林险则鸟兽去之,树成荫而众鸟息焉,无土则人不安居,无人则土不守,得地则生,失地则死”。千百年的风雷激荡、千百年的高歌猛进、千百年的沧桑变幻,自然告诉我们保护生态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处是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能过上“青山清我目、流水静我耳”生活的必然选择。让我们竭尽所能保护蓝天碧水,建立起属于这个时代的绿色文明吧!(选自年4月22日云南网“彩云杯”网评大赛署名文章《让绿色低碳成为云岭新风尚》)
语出战国时期荀子《荀子·致士》,“川渊者,龙鱼之居也;山林者,鸟兽之居也;国家者,士民之居也。川渊枯则龙鱼去之,山林险则鸟兽去之,国家失政则士民去之。”
这句典故的意思是,高山树林,是鸟兽栖息的地方。
荀况是先秦法家的杰出代表,《致士》是《荀子》中的一篇重要著作,阐述了君主如何尚贤任能、招揽人才,这段引文以川渊、山林比喻国家政治环境,龙鱼、鸟兽比喻君子士民,指出江河湖泊,是龙鱼居住的地方;高山树林,是鸟兽栖息的地方;国土家园,是士民居住的地方,江河湖泊干涸了,龙鱼就会离开;高山树林环境险恶,鸟兽就会远离;国家政治混乱,那么士民就会抛弃它。
公文写作中,“山林者,鸟兽之居也”这句典故用于生态环境保护时,可以体现山林作为动植物栖息地和食物来源,是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人们要尊重自然环境,保护好自然生态系统,特别是森林和山区的生态环境,不仅需要通过制定相关法律和政策来保护,更需要每一个人参与到环保行动中,为动植物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同时也为我们构建一个更健康、更美好的生活环境。
这篇网评大赛文章聚焦云南省绿色能源建设,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文中引用典故“山林者,鸟兽之居也”,强调低碳环保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共识,古人虽然没有低碳环保的表述,但自古以来我们就已经具有这方面的朴素意识,具有强烈的环保自觉。
12.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
环保理念,古已有之。从年前的夏朝,到年前的周朝、年前的秦朝,官府都有春天不准伐木、夏天禁止捕鱼,不准捕杀幼兽和获取鸟蛋的禁令。《荀子》里也曾说:“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今天,环境污染积累的沉疴痼疾,生态保护面临的繁重任务更是催人警醒: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决不能说起来重要、喊起来响亮、做起来挂空挡。让绿色发展这根“指挥棒”硬起来,以真问责推动真落实,让“绿色”深入骨髓、深入灵魂、刷新发展,是没有退路的选择。(选自年3月24日湖北日报评论员文章《让“绿色指挥棒”硬起来》)
语出战国时期《荀子·王制》,“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这句典故的意思是,草木开花生长的时候,就不能进入山林砍伐,鼋、鼍、鱼、鳖、泥鳅、鳝鱼在繁殖的时候,就不能将渔网、毒药投入湖泽,确保不会断绝它们的生长和发育。
《荀子·王制》为统治阶层制定了一整套政治纲领和政治法令,主张“法后王”,反对“法先王”,提出“王者之制,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的口号,主张根据统治阶层的“法治”要求来制定法令制度。从这篇著作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荀子的法家思想和政治主张。
这段引文体现了圣王之制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张,提出人类向自然索取要有度,要按照动植物生长发育规律砍伐捕猎,强调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
公文写作中,“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这句典故用于生态环保方面时,强调不能简单地追求经济利益,而是要保护生态环境的稳定、健康和可持续性,避免出现过度开采资源、破坏生态平衡等行为,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这句典故还可以用于环境监测和治理,强调在环境监测中,我们应该及时发现和报告环境问题,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和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破坏和损害。
湖北日报这篇评论员文章聚焦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之路这个主题,指出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紧迫而又艰巨,文中引用“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这句典故,强调环保理念在我国古已有之,面对环境污染积累的沉疴痼疾,我们作为后人更应责无旁贷,让绿色发展这根“指挥棒”硬起来,让“绿色”深入骨髓、深入灵魂、刷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