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

总有一个人,会成为你人生低谷的一束光

发布时间:2023/3/28 23:50:53   

人生就是如此,总有一些日子苦涩,暗淡,让人一眼望不见尽头。

谁都会遇到人生的低谷,在那些黑暗的日子里,酸苦自咽,悲喜自渡,哪怕是西汉的战神韩信,也是如此。

韩信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双双去世了,只剩下他一个人,家境极其贫困,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

为了可以改善自己的生活,他每天都非常用功读书,勤学武术,可尽管如此,依然无以为生。

有时,他会在河边钓鱼;有时,他又深入密林捕猎野味。

若运气好的话,还能饱餐一顿,但若一无所获,就只能忍饥挨饿熬过一天。

饥饿感成为了韩信一生都挥之不去的深刻记忆。

即使身处黑暗,也会遇见那些带着光的人。

一日傍晚,韩信在溪边钓鱼,可过了很久都没瞧见鱼的影子。

饥饿就像一条小蛇,在他的身体里欢快肆意地游走,一点一点地把他的五脏六腑掏空。

韩信望着清澈见底的溪水,恍惚间,一条肥大的鱼儿朝他游来,一眨眼却又消失不见了。

这怕是饿过了头,出现了幻觉吧,韩信苦笑着摇了摇头。

“钓着鱼没有啊?”

韩信一抬头,见一位老妪正歪头瞧着他,脸上洋溢着淡淡的微笑。

在淮水边上,有一位专门给别人漂洗纱絮的老奶奶,大家都称她为“漂母”。

韩信认出来了,和他说话的就是漂母。

他无奈地抖了抖空荡荡的竹篓,可怜巴巴地垂下了头。

“你可真逗啊,鱼钩上不放鱼饵,钓不上鱼能怪谁啊?”

韩信红了红脸,说道:“唉,这半个月来我都在这钓鱼,方圆十里的泥鳅都被我抓完了,实在是找不到鱼饵了。

婆婆,你是不知道这些鱼儿狡猾得很,今天可是一条都不上钩啊。”

漂母笑了笑,不吱声。

韩信好面子,赶紧补充了一句:“我饿习惯了,钓不到鱼也不打紧。”

“饿肚子哪能习惯呢?如果你不嫌弃的话,吃点我的精米羹吧!”,漂母掀开了盛饭的竹篮,一股稻米的香气伴着凉风悠悠而来。

韩信瞅了一眼,咽了咽口水,又摸了摸瘪瘪的破口袋,“我这…也实在没钱给您…”

漂母大笑道:“谁要你的钱呢,快拿去吃吧。”

“婆婆,饭食都给我了,那您呢?”,韩信还是有些难为情。

“哎呀,我老太婆年纪大了,胃口又不好,吃不了这么多,今日又恰巧多做了一些,你就帮我吃掉些,别浪费了。”

韩信一听此言,便接过了陶罐,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

吃罢擦了擦嘴,冲漂母嘿嘿一笑。

漂母默不作声地收拾好竹篮,没等韩信道谢,转身就走了,看着她佝偻蹒跚的背影,韩信愣了愣,若有所思。

第二日傍晚,漂母又来了,放下盛着饭食的竹篮,就漂洗她的衣服去了。

这样一连十数日,天天如此。餐食虽然简单,但是韩信却吃得格外的香。

漂母明明是在表达善意,却故意冷着一张脸,一种恬淡与漠然刻在她脸上的皱纹间。

说不清为什么,这反倒让尝尽人情冷暖的韩信感到格外的安心。

不拒绝善意,但也不食嗟来之食。

忽然有一天,向来寡言的漂母主动跟韩信攀谈起来,:“我听人家说,前日里你在亭长家大闹了一场,被赶了出来啊,是咋回事呢?”

韩信急道:“我哪是被赶出来的呀,那个亭长府呀,就是皇帝御辇抬我去,我都不去啊!”

“为何不去啊?”

“韩信不食嗟来之食!”

漂母意味深长地笑了笑:“哦,那老太婆每日的餐食,你怎么吃得欢快啊?”

“这两件事能一样吗?不能混为一谈哦,婆婆,您听过嗟来之食的故事吧。

当年齐国大饥荒,有个叫黔敖的人煮了一大锅粥,摆在路边救济挨饿的人。

见有一人饿得有气无力,跌跌撞撞而来,黔敖就大声吆喝道:嗟,来食。

那人抬起头来,瞪着眼睛道,你吆喝什么呀,我就是因为不吃你们这种人施舍的东西,所以才饿成现在这个样子。

黔敖意识到自己傲慢无礼,赶忙道歉,可那人说什么也不肯吃,最后饿死了。

我娘告诉我,先贤曾子听说了这个故事,并不完全认同那个人的做法。

曾子说,这个人既对也不对,黔敖无礼,羞辱掷食当然应该拒绝,但他诚心道歉之后,大可不必顽固坚持,还是可以去吃的。

这番话,可以看出韩信并不以寄食为耻,身处困顿之中,也并不拒绝受人恩惠,不排斥他人的善意。

但他的底线,就像那个不食嗟来之食的齐人一样,不摇尾乞怜,不出卖尊严,不接受带有侮辱性的施舍与怜悯。

施人之恩无须念,受人之恩不可忘

漂母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半天终于开口道:“我这一季漂洗的活儿,今日就做完了,明日起,便不再来了,你还请自己珍重。”

十几日下来,韩信好像习惯了每天吃漂母做的饭,两人之间似乎也有了淡淡的忘年之谊。

听说漂母不再来了,韩信心里五味杂陈:“婆婆大恩,韩信必不相忘,请婆婆放心,有朝一日,韩信功成名就,必将重重报答婆婆一饭之恩!”

“你说的这是什么话!”

韩信没料到,漂母面露怒色,“大丈夫不能自食其力,何其可悲!我给你饭吃,是可怜你一个年轻人,却连自己都养活不了,并不是要你报答!”

韩信脸上火辣辣的,一时无言以对。

漂母怒气稍减,道:“大家都说你不争气,但我也看出来了,公子虽然一贫如洗,落魄潦倒,但心比天高,志向与常人不同。

唯其如此,你更应奋发振作,而不是这般意志消沉,终日在小溪边钓鱼度日。

谁都想成就一番丰功伟业,可有几个人能真正实现?空口说白话的人,老太婆这辈子见得太多啦,希望你不要做这样的人。

别再说什么报答的话了,你能养活自己,老太婆就谢天谢地啦,谁要你的报答!”

九言劝醒迷途仕,一语惊醒梦中人

漂母面冷心热,话虽刺耳,却振聋发聩,这位见识不凡的老妪点醒了韩信。

向来自信高傲的他,第一次感到无地自容,醍醐灌顶。

正是老妇人的这番话,使得韩信振奋起来,从此汉朝多了一位名将。

后来,韩信追随汉高祖刘邦打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被封为楚王。

功成名就的韩信回到家乡后,便赠送了千两黄金给漂母,以报答她当年的恩情。

一饭恩情,理应千米奉送;

滴水之恩,理应涌泉相报。

常言道,别人帮你是情分,不帮你是本分。

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难处,那些愿意为你伸出援手的人,是你一辈子的恩人。

不管怎么样,都要记得那些:

贫穷的时候,对你不离不弃的人;有难的时候,帮助你度过难关的人。

《菜根谭》有云:“人有恩于我不可忘。”

一饭千金”当中蕴含了几个道理:

真心诚意地乐于助人的人,是永远不会想人报答他的;有钱人对穷人的救济,那是一种捐助,即使穷人真有一天得志了去报答他,也不能称之谓“一饭千金”;最难能可贵的是在自己也十分困难的情形下,出于友爱、同情去帮助别人,这样的帮助,在别人看来,确是“一饭”值得“千金”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385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