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为大家介绍一下康熙青花瓷,很多朋友都喜欢看鉴定经验,这经验、那经验,但小编敢说,多数的经验都不能作为鉴定古瓷的依据,唯一有效的方法是科学,不同意见,欢迎讨论。最为科学、有效的办法在实验室,如果每件瓷器都能做C14测定,那百分之百能够准确断代,但能做碳14检测的机构,目前没有几家。没有更好的办法,学习制瓷的基础知识,成为首选。康熙青花瓷主要特点是什么?很多朋友可能说“翠毛蓝”、“泥鳅背”,这都是表面的,表面的特点不能说明问题,拿这些知识点去淘宝,可能要吃大亏。真正的特点在胎上,在它的制作方法、化学结构,如果这些都对,就差不多是真的,假也假不到哪里去。康熙青花瓷胎用的是“二次元配方”。前几年有个纪录片叫《瓷路》,大家有空看一看,是良心制作,里面详细介绍了康熙瓷胎的制作过程,这都是有史料记载的真实事件。小编在前面的文章中也介绍过瓷器的烧造过程,主要是黏土、石英和长石三种主要成分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康熙时期是高岭土和磁石或瓷土,高岭土主要要黏土,磁石含石英和长石。基本过程是这样的:1、-℃长石变为熔融状态,连接高岭土和石英,高岭土分解为铝和硅的化合物;2、℃长石粘度降低,高岭土和石英距离开始接近,初步具备瓷器致密的特点;3、℃以上,长石和玻璃反应,生成长石玻璃,瓷器有了玻璃的性质;4、继续加热,长石玻璃又与高岭土分解物反应,生成硅、氧长石玻璃;5、℃高岭土的残留物聚集收缩,变成“莫来石”,最终瓷胎的成分就是硅氧长石玻璃和莫来石的混合物。康熙时期有个法国传教士,叫做昂特雷科来,他是一名瓷器间谍,每天在景德镇转悠,企图掌握制瓷的秘密。他在日记中写道“高岭土与瓷石比例1:3”,其实他已经成功了,这是康熙中晚期瓷胎的“二次元”配方,即高岭土:瓷石=1:3。瓷石含量高,石英和长石的含量就高,长石越多,瓷胎的玻璃相就越多,早期康熙青花瓷胎中高岭土和瓷石的比例是1:1。因此,大家注意,这就是康熙中晚期瓷器的主要特点,瓷胎玻璃相含量高,釉面平整、致密、坚硬,透光性强,这些特点仅限于官窑。用于鉴定上,上述特点给瓷器釉面带来的影响是,白度很高、透光度高,基本上没有气孔,瓷器表面用青花钴料作画如同在宣纸上写字一样,耿宝昌先生说康熙官窑青花瓷器的胎像“糯米汁”一样,细腻、洁白、光滑,一些老先生常说,像缎子面一样,没釉的地方,打磨后也是滑滑的、糯糯的。因此,大家说知道了这些知识,鉴定康熙官窑青花瓷这件事难么?把前面的读完到这里,一般的仿品看看釉面、摸摸口沿或底足,就能给它毙了。所以搞收藏之前还是先学习知识,否则那叫“做慈善”,欢迎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tp/7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