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

老话门前开方塘,院中树夹房,家败人又亡

发布时间:2025/5/4 10:40:31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助力白斑圆梦征程 http://nb.ifeng.com/a/20190527/7447319_0.shtml
门前有方塘的居民房子是没有任何问题的,问题在于如何准确理解“门前开方塘,院中树夹房,家败人又亡”整句话的意思。从科学的角度来说,门前开方塘和院中树夹房的现象,与家败人又亡没有任何联系,属于一种迷信思想。但是,人们对居家的环境讲究则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到过南方的人,或者居住在南方的人都非常清楚,南方的民居前面大多有水塘,这些水塘大多数又是方塘。如韶山伟人故居前就是一个大方塘,还有安徽黄山市黟县宏村古民居前就有大片的方塘。古俗语中还有一句能说明南方古代建房的特点:“前不宜进,后不宜塘。”也就是说,房前不宜挖井,房后不宜挖塘。反过来说:“前宜挖塘,后宜挖井。”这种安排,现在还可以在南方的古民居里面找到证据。这里所说的“不宜”,人们容易理解成风水迷信中的“不宜”,实际上不是那么回事。水井放在屋前,主要是不卫生,井水易受人为污染,人喝了后会生病,人生病后,古人认为是灾祸,搞不清楚就用迷信来解释。水塘放在屋后,主要是使用起来不方便,也不方便照看,比如小孩子的安全问题。那么古代南方为什么要在屋前开方塘呢?开方塘主要是农村生活的需要。一是防火的需要。过去的民居主要以砖木质结构为主,即使外面看起来是砖的,内部构造则是木结构的,易发生火灾。二是浸泡麻的需要。古代中国平民百姓,身上穿的主要是以麻的纺织品,即麻布衣服,古时称百姓为“布衣”就是这个意思。那时,不仅麻布是百姓穿衣的材料,同时也是交官府税负的一种,因此百姓普遍种麻,纺织土布。种的麻从砍下开始,到一步步的加工成线,需要大量的水浸泡,浸泡麻的水质要求不高,泡在水里就行。三是家禽家畜的需要。如给牛洗澡、饮水,喂养鸭鹅。同时还要喂养鱼、泥鳅、鳝鱼、蚌壳等水产品。房前的水塘是古代农村居民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那么过去农村的水塘脏不脏?现在我们在农村看到的水塘一般很脏,各种漂浮物和脏水流进池塘里,臭气熏天。但是过去的水塘不像现在这么脏,大部分的水塘小孩可到里面游泳。按过去农村的习惯,每一个水塘每年的秋冬时节,或是春天在雨季来临前,要进行一次“起塘”,也就是把水塘排干,把塘里的淤泥清除掉,放到稻田里做肥料,顺便也把塘里的鱼捉了,用来改善生活。南方的水塘一般都有溪河中的活水注入,以便常年蓄水。上说了这多么,无非就是想说明,过去农时的民居前面是可以有方塘的,方塘不但方便,还是民居的中的一道风景,水塘上往往打了瓜棚架子,爬瓜藤。现在把话题转入正题,来说说“门前开方塘”。这句话千万不要理解成居民房子门前不能有方塘。居民房子门前的方塘有两种情况,一是在建房前已经有塘了,不用开挖新的水塘;另一种是在建房前没有方塘,要新开挖水塘。这句话显然是后一种,房子站前新挖水塘。前文所说的“后不宜塘”,也是指房子修建好了后,才在屋后开挖水塘。按照俗语的说法,住进去以后的房子,不要随便到房子的门前去开挖水塘。而前提条件就要看庭院中有没有“树夹房”,如果有“树夹房”,门前的水塘就开挖不得,会给家里带来灾难隐患。南方人一般不在民居的庭院中种乔木树,果树也种一些相对来说比较低矮的桃树、李树、橙子树等,高大的果树如梨树、柿子树等就不能不种在庭院里,更多的人家是什么树也不种。种树的庭院一般是寺院和道观,主要是其院子宽阔。群住的院落重视种树,喜欢种乔木树,高大而树龄长,但是一定要远离民居。一般种在村落的周边、山冲口及后山,要与民居保持一定距离。主要是防止树长大以后出现两种情况:一是风吹树倒时,打坏房子,造成人员伤亡,出现这种情况,作为农村一般家庭来说,就真是“家败人又亡”;二是防止雷电,雷电既可将树和房地产击倒击坍塌,甚至让房子着火,也能使家毁人亡。过去民间俗语是人们经验的积累,之所以能流传下来,必定是前人所经历过的事情,有其存在的道理。而这种经历过的事情不一定与封建迷信和风水有关,是一种前人经验对后人生活的警示。比如说,门前有水塘,院中树夹房是不是树和房子易遭雷击?这就要有科学的测试。好在现在的建筑物都安装了避雷装置,但种一些高大的乔木树种时还是要三思而后行。总而言之,“门前开方塘,院中树夹房,家败人又亡”这句俗语不要以迷信的方式来理解,要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理解,同时还站在社会科学的角度来理解。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912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