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泥鳅 >> 泥鳅的繁衍 >> 清代顺治时期瓷器特征
一.造型特征
顺治瓷器,造型古朴,胎体厚重,如瓶、樽、罐、炉、海灯、大盘类。造型虽部分承袭前朝,具有明代遗风,但也出现一些新颖的品种,如绘怪石花卉纹饰的盘、碗,斑片云中三现的龙纹简花觚等。署顺治年款的官客器中多圆器;民窑则以佛前供器为多,器型稚拙,足宽厚,露胎较多,砂底光润,釉质青白。因顺治民窑大多无年款,故易与明末和康熙初期器物相混,鉴定时应从造型、胎釉、纹饰上作比较,有的还可以器上的干支纪年款为佐证。二.各品种特征
1.青花:顺治时,仍采用晚明时期的国产浙料,色料的提纯、焙制工艺均有所创新;青花色调较为丰富,己开始能分出浓淡和阴阳面的层次,为康熙青花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顺治青花的色调,大致可分为四种(1)黑蓝:其色泽欠鲜亮,有晕散现象。因青花色淡,加之釉厚,致使釉面深处的放筋往往模糊不清。此类器物有厚胎的罐、瓶、花瓢、香炉子等(2)淡蓝:其色泽同于明末天啓、崇祯时期的同类色,发色深沉。其器制作大都较为粗糙,即属于被笼统称为“明未清初器”的一类。(3)正蓝:多为盘、碗类。青花色调纯正,釉面净,呈卵青色,器外釉色较器里略深。青花色浓处杂有凝聚黑斑,但没有明代永、宣青花的结晶凹陷现象。底部多署隶书“玉堂佳器”款或干支年款。
2.黄釉:色调较前后两朝崇祯与康熙都深,除光素器外,也有暗刻龙纹的官窑器。故宫博物院所藏黄釉盘,器壁浅坦,口沿微折,器壁外下方刻有莲瓣纹,以紫色勾勒轮廓线,器内暗刻龙纹,
3.茄皮紫釉:紫色泛蓝,俗称“茄皮紫”或“茄皮蓝”。盘类与黄釉器形相同。有光素器,也有内暗刻云龙外刻莲瓣纹的。此种釉色顺治、康熙两朝完全相同,只是康熙时更为多见。两朝官窑器,器底均以楷书写款;也有无款的,但康熙时的器口略微显厚。
4.白釉:白中泛淡青,多数器口施酱黄釉。釉面虽肥厚,光亮度不足,但却无明代白釉釉面的那种油腻感。刻有缠枝莲纹的白色釉盘类较多,其它品种少见。多署“玉堂佳器”款。
三.胎釉特征
1.胎体:胎体仍显厚重,但胎质较之明代崇祯的显得坚硬细润。器足规整,盘类器底极少有下凹现象,个别的仍有浅显的跳刀、刮削和旋痕。粗器物足底斜削草率,多粘有砂粒;精细的则足尖呈滚圆的泥鳅背状,较为圆润。
2.釉面:顺治时期的釉面有多种特点:一般为青白色,器物外部釉色酷似卵青;盘、碗类底部近足处呈较淡的亮青色;早期的粗器类,釉面较为混浊。器物口沿所施酱黄釉,深浅不一,深者呈黄褐色。此种“黄釉口”,是顺治瓷器的重要特征。
四.鉴定要点
1.顺治瓷器,正处于明末清初过渡阶段造型及胎釉都或多或少地表现出这一过渡特征。既与明代同类器物有明显的“亲缘”关系,又与康熙时的有更多的相同之处。故顺治瓷器一方面承袭了明末瓷的某些特点,另一方面又是清瓷风格和独特面貌的开拓者。造型中,与社会背景有关的佛前供器较多。
2.胎体坚致厚重,洁白细润器型古拙,品种较少。
3.釉面以光亮不足的卵青色为多见。一些琢器釉面较厚,常使淡色青花模糊不清,并保持了明代以来在器口施酱黄釉的突出特点。
4.青花色调如前所述,大致分为四种,其中的翠青色与康熙青花相近。不施青花的五彩器较多,有的色彩对比强烈,有的清新明艳,两种风格同时并存。
5.图案纹饰一改明代风格,内容新颖,亦有近似晚明豪放风格的。特别流行的纹饰,有洞石花卉、麒麟芭蕉、人物故事、三现云龙、斑片云纹、竹石、树叶饰兰。晚明时多见的画中题句,此时亦很流行。
6.此时部分重度斜削成尖状、少有粘砂的器足,逐渐演变为滚圆的泥鳅背状,底部可见螺旋纹。琢器一类,有的无釉,修胎光润。圈足由矮浅向高深式发展,并流行明末已出现的宽圈足和双圈底足
7.款识分官窑款与干支纪年款。体式有楷书、隶书和篆书。堂款中较多见的是“玉堂佳器”款;偶有“玉堂珍器”款。署顺治年款和干支款的器物各地均有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