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泥鳅 >> 泥鳅的繁衍 >> 94岁熊猫教授胡锦矗,为了什么翻山越
年,著名动物学家夏勒,来到胡锦矗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大熊猫野外生态观察站。“他们打了厚实的羊毛绑腿,用来防水和防寒,脚上却只穿单薄的球鞋,我在心里记下,要设法替他们争取到靴子。”多年以后,夏勒回忆起当时中国的大熊猫研究人员,依然心酸。
大熊猫在世上生存了数百万年,人类对它的认知仅有几十年。胡锦矗便是我国系统研究大熊猫的第一人。
胡老一生致力于大熊猫研究,被称为“熊猫教授”。他执教于西华师大珍稀动植物研究所,是世界著名的大熊猫研究专家。
那么他和大熊猫的缘分是从何开始的呢?
01胡锦矗出生于年,胡家祖上是湖北来四川的移民。来到四川后,胡锦矗父亲开酿酒作坊为生,他头脑灵活,把家里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所以胡锦矗才有了上学的资本。可是胡锦矗从小顽劣,在课堂上坐不住,所以经常逃学,跟一群野孩子上树掏鸟窝,下田捉泥鳅,无所不能。
也许是从小肆意玩耍的经历,使胡锦矗爱上了大自然,也喜欢上了小动物。
但是父亲觉得儿子太淘气,自己有些管不住,于是求助于在县里当老师的叔叔。后来,胡锦矗被送到县城读初中。在这里,他遇见了人生第一个导师曾孟九。
当时学校校长叫曾孟九,他对学生的学习和体能,要求都很严格,学生们每天必须早起锻炼。
有一次,正当寒冬季节,胡锦矗偶然发现曾校长居然在河里游泳,他非常也很佩服。胡锦矗暗中观察到,曾校长每天早于学生起床,先在操场打一组太极拳,然后再跟学生一起锻炼。从那以后,胡锦矗就着校长每天早起锻炼。
后来他们也经常一起去游泳,不论酷暑还是寒冬,曾孟九告诉胡锦矗,学好文化知识,锻炼好体魄,民族才有希望。少年的胡锦矗铭记恩师的教诲,一生难忘。
胡锦矗读了师范后,在生物系学习时又遇到了影响他一生的老师施白南。
施白南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当时在西南师大生物系任教。在课堂上,施白南都用生动的野外考察案例,讲解枯燥的专业知识。每次胡锦矗都听得入了迷,他渐渐爱上了这门学科。
施白南引领胡锦矗走上了学术之路。而大熊猫却让他在这条路上越走越深。
02年,胡锦矗考入北师大动物研究班。当时,每到周末,胡锦矗就和同学骑上自行车,到近郊调查鸟类和采集标本。在北京求学期间,为胡锦矗在动物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
年,胡锦矗学业完成,为了投奔导师施白南,胡锦矗就回了四川。恰好南充师专急需生物教师,他拖了一大箱子自己制作的动物标本,去报到了。
自此,他一直和导师配合,即使在60年代特殊时期,在恩师施白南的帮助下,胡锦矗的科研事业也没有中断。
年发生的一件大事,把胡锦矗的命运和大熊猫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尼克松访华,参观动物园时被大熊猫吸引,后来,就有了“熊猫外交”。
由于大熊猫效应,年,有关部门决定弄清野生大熊猫的真正数据。
年,45岁的胡锦矗作为四川省内知名野生动物专家,被派入四川卧龙地区,组建省内珍贵动物资源调查队,开展全国第一次大熊猫野外调查研究。也正是在这一年,胡锦矗的女儿胡晓出生。
于是胡锦矗告别妻儿毅然出发,殊不知这一走,就踏进了大熊猫的“坑”。
03胡锦矗率领30多人团队,踏进深山,可是大熊猫本是独居动物,而且嗅觉灵敏,人类很难靠近,除了粪便,连个影子都见不到。
于是胡锦矗决定从便便着手。通过采集不同粪便,推测出大熊猫的情况。胡锦矗发明的这套方法,成功地得到了大熊猫的信息,这种“胡氏方法”,沿用至今。
在野外调查期间,胡锦矗和队员们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甚至差点丢了性命。
有一次,胡锦矗在山上独自追踪熊猫时,突遇暴风雪,从早晨到深夜,他连续走了14个小时。就在要倒下的一瞬间,他举起随身带的信号弹朝天射击,等同事们找到他时,他已经快冻僵了。
还好胡锦矗命大,他不仅活过来了,还完成世界上第一部全面探索大熊猫的著作——《卧龙的大熊猫》。胡锦矗也因此获得了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最高奖,并成为国际公认的大熊猫研究的奠基人。
年,历经4年的千辛万苦,胡锦矗团队行程9万公里,终于确认我国野生大熊猫约有只。同时他们还完成了一份20多万字的《四川省珍贵动物资源调查报告》。
根据这篇报告,有关部门批准将卧龙自然保护区扩大了10倍,大熊猫们得到了初步拯救。
后来胡锦矗又建立了著名的“五一棚”。
04如今,在全球大熊猫研究者的心中,“五一棚”已经成为一种象征。
年,胡锦矗在四川卧龙的一座小山上搭起帐篷,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大熊猫野外生态观察站,因为观察站的帐篷距离水源地有51步台阶,于是取名“五一棚”。
30多年来,无数科研人员来到“五一棚”,他们将毕生的精力献给了大熊猫保护事业,中国大熊猫生态保护也逐步走上世界之巅。
建立“五一棚”时的艰苦难以想象,条件简陋得很,监测时就用几张纸记录,晚上只能用马灯照亮,早上起来鼻孔都是黑的。
那些年,胡锦矗长期在野外工作,一年就只有春节回家待几天。胡老师的女儿很想念爸爸,每次探亲后都舍不得爸爸走。
于是,为了避免一觉醒来,爸爸又进山了,年幼的女儿就在晚上临睡前,用一根线把爸爸的手拴在床头,这样就能防止爸爸偷跑。这情景想起来未免心酸,胡锦矗给予大熊猫的爱超过了对家人的爱。
妻子很理解胡锦矗,从来不拖后腿,在家里默默带好女儿,没有丝毫怨言。女儿胡晓上小学后,每年暑假,都会来“五一棚”陪爸爸,寒假时候天气太寒冷,可是由于特别想爸爸,也赶过来睡窝棚,享受难得的父女相聚的时光。
对女儿来说,胡锦矗是一位标准的慈父,几乎从来不跟家人发脾气。在胡晓的印象中,父亲的性格也像大熊猫一样,是一位非常敦厚慈祥的人。在妻子眼里,他这个人就知道一门心思搞科研,不会在意个人得失之类的事情。
05年,胡锦矗再次率领团队,开启了我国第二次熊猫调查,四年后结果出乎人们意料。我国野生大熊猫仅存多只,与10年前相比,减少一半还多。
什么原因导致熊猫数量锐减呢?首要原因是食物的匮乏。据当地农民反应,箭竹开花时,饥饿的大熊猫居然去扑咬牧民的山羊。
在年至年间,人们在野外发现饿死大熊猫尸体具。
按理说,竹子开花本是自然规律,另外,大熊猫栖息地至少会有两种以上的竹子,不同竹子的花期不同,即使一种开花,熊猫也不至于食物匮乏。
然而胡锦矗调研发现,大熊猫栖息地以海拔米为界,由于米以下竹林遭到破坏,都被种上了农田,一旦米以上的竹子开花,大熊猫的食物就没有了来源。
如今,国家对于大熊猫的保护越来越重视,为了确保大熊猫的生存环境,陆续采取了各种有效措施。
有人说,每个物种都要经历繁盛与衰败,大熊猫正面临衰败期,终将会绝迹。
但是胡锦矗却认为:“如果我们能保护好大熊猫赖以生存的环境,它们将和人类长期共存......”他是这样说的,也一直在践行着。
年,胡锦矗先生以78岁的年纪退居二线后,依旧每天在办公室工作,也依旧会到实验室给学生讲授知识。
大熊猫,是动物界的“活化石”,也是中国的“国宝”,而胡锦矗则是人们心中保护国宝的国宝。
自老伴去世后,胡锦矗就一直和女儿一家生活在一起。他和外孙女的感情最深,两人经常一起散步,一起种花,甚至一起玩排排坐、吃果果的游戏,过得很开心。他还专程带外孙女去过成都的大熊猫基地。
胡锦矗非常豁达,他对子女的没什么要求,让孩子们做自己想做的事的好。
年2月16日,胡锦矗病逝,享年94岁,胡老一路走好。一生只做一件事,难得做精又做好。
愿我们的熊猫宝宝与人类共存,并活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