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泥鳅 >> 泥鳅的繁衍 >> 守岛人时代大浪里的孤岛灯塔
电影里,孤独的守岛人,和大海,和风浪搏斗,始终不屈。一辈子,做好一件事,便是顶天立地的人。
大海,亦是时代的写照。改革开放的浪潮,汹涌澎湃,涤荡一切,从社会法则到人的内心向往,尽皆变幻。
但不变的,是这个岛,是高高的灯塔,是守岛的人。他们屹立于天地之间,历经时代的大浪和自然的风浪,始终未曾改变。
守的是岛,亦是国家的根本,亦是人之所以为高贵的人的根本。与天战斗、与地战斗、与人战斗,其乐无穷。三十二载坚守,是精神的永远不屈。不管时代如何变幻,这个根定住了,才有其它的一切。
如果你还没有看过《守岛人》,我强烈建议你,马上购票,走进电影院,去感动、去流泪,去心灵震撼。
开山岛01为什么要守开山岛?
这是大多数人的一个关键的疑问。我看到有人说“除了宣传,没有任何意义”。电影里面提到了一句,一九三九年,日本侵略中国时,就是以此岛为跳板,进入了灌河南岸。但这也不足以解释为什么到了八十年代还需要驻守。
若想回答这个问题,最好还是回到开山岛本身。开山岛位于灌河口外,地图上搜索可以轻松找到,测距显示距离陆地约八公里。通过卫星地图查看,此岛再往外,方圆几十公里内是没有别的岛屿存在的。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基线以外,12海里以内的水域,沿岸国可指定法律规章并加以管理并运用其资源,就是属于领海。外国船舶在领海有“无害通过”之权,军事船舶在领海国许可下,也可以“过境通过”。
然后,领海之外的12海里,是临接海域,在此区域中,沿岸国可以执行管辖领海的反走私反偷渡法律。
然后是海里专属经济区,所属国家有勘探、开发、使用、养护、管理海床和底土以及其上覆水域自然资源的权利,对人工设施的建造使用、科研、环保的权利。其它国家仍然享有航行和飞跃的自由,以及与这些自由有关的其它符合国际法的用途。
开山岛,恰好是一个完美的前哨。
新闻上对这个岛的哨岗的作用介绍如下:观察、监视和报告海上、空中情况;反敌内外潜逃;防敌小股袭扰;协助维护社会治安;救护海上遇险船只和人员;每天完成守岛日记的记录;遇有突发情况如走私、偷渡之类的,及时向上级报告。
在电影中,有维修灯塔、敲盆子警示过往船只避开、举报走私交易、走私人员上岛行凶打人、威胁王继才子女等情节,都展示了这个岛的作用。所以说,这个守这个岛,并不是只是为了宣传,没有任何意义,而是有实实在在的价值的。
剧照02为什么只两人守岛?
有人说,如果这个岛真的如此重要,为什么不派出更多人来驻守?这同样也是我的又一个疑惑。
百科资料显示,建国后,海军为了保卫祖国,由济南军区的一个连队驻守,并修建有军事设施和六七十间房屋和小型发电站、餐厅、会堂和篮球场。
电影里面,有一位牺牲的连长的坟,映照的就是这一段历史。
后来,大裁军,开山岛的部队撤走。但这个战略孤岛还是需要人看守,县武装部便决定由民兵看守。这便是王继才故事的开端。
从军队撤离,到孤身守岛,是时代洪流的转向。大裁军之后,中国的发展重心就转向了经济。出于成本的考虑,大部队撤走不可避免,但同时战略位置关键,又不得不有人,那么必定会有人作出牺牲。
电影里面有一个细节,每一次人们上岛,或者带来物品,都会带上两罐泥鳅。查了资料才知道,王继才守岛32年,绝大部分时间吃的都是一口池里的水,因为是雨水,不能直接饮用,所以要放养泥鳅吃掉虫子,以净化水质。泥鳅养大了,也可以吃掉。
而如果由船运送淡水上岛,据报道,每一次的成本在当时是元。绝对是一个不小的负担。也正因此,才采用了这个办法。
这样一个战略位置关键,但有很袖珍的小岛,在没有战争威胁的情况下,三到四人驻守是最合乎成本的。如果说寂寞,按照知乎上军事方面的一个博主龙牙介绍,即便是一个连队、一个营,在一个荒野无人的地方呆久了,也照样看什么都熟悉,寂寞得发疯。
但因为条件实在太过于艰苦,愿意上岛,而且守得住的人实在太少了。“缺食少淡水,石多泥土少。飞鸟不做窝,台风时常扰。”这是岛上环境的写照。
电影里,许多人来试过了,但最后都走了。只有王继才守了下来,而且这一守就是三十二年,就是一辈子。
剧照03你守岛,我守你
这或许是今年电影中最浪漫的一句话了。非常朴素、非常坚定、催人泪下。我们常常说最好的爱情是陪伴,王仕花的行动却诉说着,不只是陪伴,而是一起历经惊涛骇浪、平凡单调而始终不渝。
没有轰轰烈烈、没有花前月下、没有诗情画意,只有“在一起,守海岛”的始终不渝。
电影里,他们喜欢读高尔基的《海燕》: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积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那个年代的思想印记,如此鲜明地,如国旗一般,飘荡在狂风暴雨之中,成为两人相互依靠的精神支柱。或者这就是革命主义的浪漫。
剧照在电影中,她像男人一样干活:奔跑在岩石海浪之间,敲打着铁盆,在暴雨里面抢被冲散的刚刚长出来的蔬菜,迎着海风挥舞国旗,举着枪面对走私犯……她的弱小的并不美丽的身躯,却把作为一个人、作为女人、妻子、母亲的伟大,演绎得淋漓尽致。
当然,也有温暖的时刻。
比如,一起斗地主输了,发发脾气,让男人忙不迭地讨好;一起唱《回娘家》时候的几分羞涩;因为孩子的事情和丈夫拌嘴几句,又很快莞尔一笑。
剧照电影里面,有两场洗澡的戏。先是妻子给丈夫洗澡,背上一条一条伤痕,快结尾处是丈夫给妻子洗澡,那时候,她的背上也已经如此。我想,在她许多年前,给丈夫洗澡擦背的时候就知道未来有多艰苦了。但她守住了,没有后退。
你守岛,我守你。一句话,就是一辈子的诺言。
剧照04正常人
有人说,这不是“正常人”的生活。有人说,国家和政府对不起这两个人,把他们一辈子都空耗掉了。
我觉得更准确的是牺牲掉了。
他们牺牲掉了许多。比如说,伴随改革开放而来的发展机会。电影里他的妹妹就说,村里的一个小子,从前是王继才的跟屁虫,进城一年,就报了一台电视机回家。还有,他们牺牲掉了与亲人相聚的机会,甚至他父亲死的时候,他也因为台风没能送最后一程。他的女儿过早地承担起家庭的重担,放弃了学业,成为了一个工人。
牺牲了许多许多。
当国家需要有人牺牲,有人站出来牺牲了、奉献了,这难道不是最好的结局吗?但“超出了正常人”的选择与承受的范围,就有人说“强行煽情”。
其实,无论是电影还是现实中,王继才夫妇并不是“白白奉献”。他们孩子的户口,早早地被迁到了镇上,他们所在的岛虽然落后艰苦,但随着经济发展,条件也在改善。有了风力发电机,有了手机信号,有了净水设备。他们自己也努力地改造这个小岛,最终让这个岛上长满了树,种上了蔬菜。
电影里,王继才回城里去见王孝杰最后一面,带的礼物是自己中的桃树结的果子。一辈子的坚守,终于“开花结果”了。
他的儿子,考上了军事大学,最终成了一名让他由衷骄傲的海军。
就是说,不管如何艰苦,这个托底始终是存在的。
电影中也不缺少正常人。张一山演的那个人说,我佩服你,但我做不到你这样。他也曾劝王继才下岛去,自己给提供好的工作岗位,可以赚钱,可以给家人更好的生活。其实所谓的“正常人”,不就是你我。心底也有做英雄的梦想,但最终顺应了时代浪潮,去赚钱去发财去过正常的日子了。
这没什么不好。但须知,这样的生活的前提,正是王继才这样的“不正常的人”的牺牲与奉献。时至今日,喜马拉雅山、昆仑山还有那么多海上的岛屿,这样的“守岛人”还有许许多多。
恰如那句流行的话:“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
这绝对不是煽情,而是对人、对英雄的由衷地致敬。英雄也是由人来做的,只不过他选择了更难的路,经受住了更加残酷的考验,不管是自然的风浪,还是时代的洪流,抑或内心的煎熬与诱惑。
资本主义的经济浪潮让我们忘记了这个根本,但幸好还有“孤岛”,也还有人守护着“灯塔”。
这是时代的幸运,这是国家的幸运,这是我们的幸运。
今年以来,看的电影很少很少,但每一部都选得非常好。《你好,李焕英》《送你一朵小红花》《白蛇传·情》《守岛人》,仅此四部而已。
这些根植于我们国家、文化、生活的故事,对现在的我来说,显然要比虚无缥缈的科幻大片、动作大片要更加激动人心。活生生的人,感人至深的故事,站立在这片五千年的土地上,才是中国电影应该去发掘和表达的内容。
电影《守岛人》,对王继才故事的真实还原和艺术演绎,让电影和英雄相得益彰。我由衷地期待这样的电影越来越多。让更多平凡的英雄被更多人记住。
最后,以“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写给王继才的颁奖词收尾吧:
浪的执着,礁的顽强,民的本分,兵的责任。岛再小也是国土,家未立要国先安。三十二年驻守,三代人无言付出;两百面旗帜,收藏了太多风雨。涛拍孤岛岸,风颂赤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