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泥鳅 >> 泥鳅的形状 >> 博物节气孟冬十月繁霜霏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
“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
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
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0个节气,
也是冬季第2个节气。
小雪到来,天气渐冷,降水量日增。
《诗经》中说,“如彼雨雪,先集维霰。”
雨遇寒,将霰为雪。雨遇寒,凝为霰,
霰作微粒,为霏,飞扬弥漫成小雪。
“云暗初成霰点微,旋闻蔌蔌洒窗扉。”
小雪是轻盈玲珑的节气,此时雪还未盛,
乍寒之中,雪绒浮荡,雾气蔼蔼
营造出一片迷濛缥缈之境。
小雪有三候:
一候,虹藏不见。
古人认为,天地间阴阳之气交泰且阳盛故而有虹,
对应清明第三候“虹始见”,
小雪之时,阴盛阳伏,天地不交,
雨水都凝结为阴雪,虹藏而不见。
直至季春(农历三月),虹才得以复现。
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
《逸周书汇校集注》中解释说:
“天气上腾地气下降者,非复前此氤氲化生,
而暂未凝聚,以待来岁之发泄也。”
小雪时节,阳气上升,阴气下降,
曹操曾写道:
“鵾鸡晨鸣,鸿雁南飞,
鸷鸟潜藏,熊罴窟栖。”
描绘一片红消翠减、万物凋零之景。
三候,闭塞而成冬
冬为藏,为终。
正如《吕氏春秋·孟冬纪》所言:
“天地闭,冰霜凛烈成冬。”
天冷气清,万物的气息飘移和游离几乎停止。
天地阴阳之气各正其位,不交不通。
等待着来年再次恢复交互状态。
用阴阳和气来解释自然界的循环往复、万物规律,
是中国古人的哲学观。
小雪时节,民俗活动丰富多样,
人们纷纷开始为暖寒冬、迎新年做准备。
俗话说:“小雪腌菜,大雪腌肉。”
小雪之后,温度骤降,
气候条件适合腌制食物。
每到这时,北方人家开始腌制风干蔬菜,蓄以御冬。
一些人家也开始动手做香肠、腊肉,
把多余的肉类用传统方法腌制储备起来,
待到春节家庭团聚时,年饭餐桌上的一道美味。
成都人爱吃糍粑,
而小雪时节,许多地方也正有吃糍粑的习俗。
吃糍粑一要热,二要玩,三要斗,
才能体味到甜蜜味道之外的农家乐趣。
在南方地区,古人将糍粑作为传统的节日祭品,
最早用于农民祭祀牛神。
“十月朝,糍粑碌碌烧”,体现的
便是客家人十月朝“牛王节”
打糍粑敬牛神的节日习俗。
“小雪杀猪,大雪宰羊。”
小雪、大雪两个节气的到来,
也预示着一年将尽,新春将至。
每到这时,人们便开始杀猪宰羊准备年货。
做一锅猪烩菜,吃一顿热气腾腾的“刨汤肉”,
再配上米饭小菜,略备薄酒,
邀来亲友四邻相会聚餐,
寓意家庭和睦、邻里团结、万事兴旺。
冬藏之时,人体亦要养精蓄锐,滋阴健脾,保养阳气。
调整饮食和作息,皆是养生之道。
小雪节气前后,夜长昼短,宜早睡晚起。
阳气潜藏,阴气渐盛,天气时常阴冷晦暗,
因此需要多吃羊肉、牛肉、乳类、鱼类、红枣、枸杞等,
通过食物补充热量,既能暖身,又有健脑活血之功效。
另外,多吃黑色食物也可以让人快速恢复身体热量,
如黑木耳、黑芝麻,甚至泥鳅、黄鳝等。
画珐琅三阳开泰纹手炉
“霜轻未杀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
而对于热爱生活的成都人来说,
最极致的享受不是被窝,也不是火锅,
而是寒冬里正午的太阳。
只要配上暖融融的阳光,
无论是一杯清茶,还是一碗热粥,
仿佛都增添上了幸福的味道,
为冬日记忆留下一抹明丽的色彩。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卢星宇海报制作王茹懿责任编辑何齐铁编辑刘永豪图据本报图库、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