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泥鳅 >> 泥鳅的形状 >> 今日末伏,养阳气黄金季只剩10天养生注
立秋刚过,迎来末伏,也就是今年最后一个炎热的时光。
“秋来伏不去”,在末伏节,夏秋季节开始了交接。早晚是初秋当值,隐隐有凉凉之意。白天或暑夏都要站岗,有湿有热。
这时,北方人就会想起「三伏烙饼摊鸡蛋」,南方人会感叹热死不死的秋老虎,中医也会提醒你:末伏是长夏的最后10天,自然界的阳气将逐渐转为「收」的状态,要把最后一波阳气养足。
警惕末伏6种病1心血管疾病
末伏的时候天气闷热,人体很容易出汗,体内的水分流失导致血液粘稠度增高,容易出现血栓、心梗、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
另外,在高温环境下,人的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冠状动脉容易收缩,冠心病的危险也相对增加。
2肠炎
人体自身抵抗力下降,对气候的适应能力会下降,消化功能会变弱;同时,闷热的天气适宜细菌繁殖,所以,在末伏期间,人们常常会遇到腹泻、肠炎等消化系统疾病。
3肺炎
许多人认为呼吸系统疾病在冬季易发,但据资料统计,在末伏这闷热天气中,肺炎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远远高于全年平均水平。
由于末伏时间为夏秋交替,高温多雨天气容易使人免疫力低下。
加之人们长期使用风扇、空调等进行降温,室内和室外温差也会使身体适应能力变差,从而导致呼吸道感染、肺炎等疾病。特别是老年人,本身体质较差,在这个时候更应该特别注意。
4.秋痱子
后期,天气逐渐转凉,早晚气温偏低,但白天气温仍然较高,暑热还没有完全退去。出汗多,再加上衣服搭配不当等因素,都会导致“秋痱子”的发生。
5.风燥感冒
从夏入秋,阴湿天气逐渐转干,风燥感冒高发。
除普通感冒(头痛、鼻塞、咽喉肿痛等)的症状外,风燥感冒也是立秋后的第一个疾病,通常表现为喉咙干燥,干咳无痰。
6面瘫
秋天的风又叫“邪风”,这个时候如果吹得太多,风寒之邪很容易侵犯面部,经常会导致面部神经麻痹,严重的时候会出现眼歪嘴斜等情况。因此建议大家在末伏的时候少吹凉风。
末伏,我们该怎么做才能安全度过?遵从自然的循序渐进的变化过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末伏应以收为原则,收敛伏日里的阳气。
01早起早睡以敛阳
随著秋后阳气开始收敛、下沉,人们养生也要做好收敛阳气的准备。因此立秋的起居养生当始遵照《内经》“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夏季由晚卧早起逐渐过渡到早卧早起,因为早卧能顺应阳气的收敛,早起有利于肺气的舒展。
虽然“秋老虎”天气酷热似虎,但使用空调风扇还是要注意温度的调节。立秋后昼夜温差逐渐增大,白天酷热,夜间渐凉,夜卧易受寒邪侵袭。所以不要对着门窗睡觉或露宿野外,游泳爱好者也要注意选择夜间游泳时间最少。
02适当出汗祛风寒湿气
《急救广生集》中也有记载:「三伏极热,发汗多,则周身所染风寒湿气,由汗而出,可保一年无病”。
这是借盛夏阳气祛除体内风寒湿邪的防病养生法。而对于汗法祛风寒湿,医家张仲景也有其独到的见解和方法,提倡发汗。
《金匮要略》中记载:“治风湿者发汗,但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就算在末伏的时候,也不建议做剧烈运动哦,可以做瑜伽、慢跑等有氧运动,让微微出汗。还应该在锻炼之后补充一些液体哦。
03末伏饮食有讲究
秋后,天气依旧较热,绿豆汤、荷叶粥、莲子粥、各种新鲜蔬果等还是不可少的。不过饮食也不能太清淡,鸭肉、鱼肉、猪瘦肉、海产品、泥鳅等肉类既清热又有补益作用,可放心食用。的功效,可以放心食用。
秋后雨水多,湿热交加容易伤脾,容易出现饮食不化、倦怠、恶心等症状,饮食方面要注意调理脾胃,多吃一些具有祛湿热、健脾和胃的食物,如山药、芡实、赤小豆、豇豆等。为了预防秋燥引起“上火”,可以在饮食中加入滋阴润肺的食物,比如银耳、梨、藕、乌鸡、猪肺、豆浆、蜂蜜、核桃等。
4穴位按摩益处多
自立秋至秋分即为长夏,此时的炎热未消,有“秋虎”发威之说。热湿邪易伤脾胃,引起各种疾病。用穴位按摩疗法,可以帮助人们降服“秋虎”。
健脾要穴有足三里和阴陵泉;可以祛燥润肺的护肺要穴有鱼际、迎香、合谷等穴;补肺气润肺阴的主要穴位有肺俞、膻中、中脘、气海等穴;预防感冒的保健要穴有风池、大椎、肩井、足三里等穴。具有除燥去火作用的穴位有太冲、内庭、合谷等穴;以上穴位人们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性的按摩,重要的是每天坚持揉按几分钟,定能起到相应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