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伯承
一方水土育一方物产。老家龙头铺的千亩农田就是泥鳅、鳝鱼的天堂。到田里挖泥鳅、抓鳝鱼,亦是孩提时的童趣之一,让人乐在其中,回味无穷。
晚稻收割后不久,水渍渍、湿漉漉的稻田,在秋风的吹拂下开始变得干爽、软绵。原来一些膘肥体壮、在水中活蹦乱跳的泥鳅、鳝鱼入乡随俗,开启了潜入地下的“冬眠模式。”此时也正是挖泥鳅、捉鳝鱼的黄金季节。大屋场的伢妹子们散学后书包一丢,就背锄头、拿桶子,一溜烟地往田里跑。
泥鳅最喜欢在禾蔸边打洞,安营扎寨。这是因为禾蔸边水分多,相对湿润,且比较隐蔽,便于藏匿和躲避天敌。从这点上看,泥鳅的智商还是蛮高的。难怪乡下人夸人,常爱说“灵泛得兔子样,滑溜得泥鳅样。”不过,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再狡猾的狐狸也逃不过好猎手。邻居家的一个外号叫“鼓眼愣”的伢子就是一个挖泥鳅的高手。
鼓眼愣人如其名。两只眼珠子灯笼样,且有几分外突。也许是这个缘故,鼓眼愣的视野格外的宽,眼力也格外的好。他的那几根手指头似乎有点“另类”,格外的长。滑溜无比的泥鳅一旦被鼓眼愣发现,他那双手就像铁钳样,让泥鳅“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瞬间成为“盘中餐”。
钻入地下的泥鳅往往会留下一些蛛丝马迹,最明显的就是会留有“出生孔”,俗称“泥鳅眼”。而有的泥鳅眼比较大,容易发现;有的则比较隐蔽,藏而不露;有的则狡兔三窟,玩障眼法,转移视线。对此,鼓眼愣凭借其“灯笼眼”和判断力均能一一破解。一旦找到泥鳅眼,一锄头下去保准八九不离十。同伴们忙活了半天,桶子还看见底,而鼓眼愣则早已收获满满,准备打道回府。鼓眼愣亦因多次在挖泥鳅比赛中夺冠而成了大屋场的“泥鳅达人”。
说起挖泥鳅,一次意外的收获让鼓眼愣在睡梦中都笑醒过几回。那是一个周末的下午,几个伙伴相约去挖泥鳅。大家兵分几路,火力全开。忙活了个把小时后,鼓眼愣一个人挖了十几条,而同去的几个却差点“剃了光头”。这时有人提议到另一丘田里试试。这丘田紧靠大屋场,含腐殖质多,土壤松软、肥沃。在一处有少量积水的低洼处,鼓眼愣用锄头轻轻地将表土挖掉。天啦!不挖不知道,一挖吓一跳。只见上百条体背呈灰黑色、肚皮呈浅黄色、浑身布满黏液的泥鳅密密麻麻地簇拥在一起,像是在举行冬眠前的大聚会。鼓眼愣一声呼唤,同伴们蜂拥而上,抓的抓,捧的捧,手脚并用。一眨眼的工夫,这些还在做梦的家伙就全成了“囊中之物”。这些“战利品”提回家后,大人们在锅碗瓢盆的交响曲中,或清蒸、或油炸、或煲汤,眨眼间变成了一道道让人垂涎欲滴的美味,一股股诱人的清香亦随即在大屋场弥漫开来。
有资料显示,泥鳅富含蛋白质和铁元素,有补血补铁,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胆固醇,预防心血管病之功效,是一道开胃健脾、补肝益肾的乡间美味。只可惜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因环境污染的加剧,农田里已难觅野生泥鳅、鳝鱼的踪影了。到田里挖泥鳅就只能成为积淀在心挥之不去的记忆。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2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