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

鉴定顺治时期瓷器的方法

发布时间:2024/11/1 12:56:10   
白癜风诚信单位 https://auto.qingdaonews.com/content/2018-06/20/content_20138669.htm
满清政权初立,政局尚未稳定,全面恢复御窑厂的大规模生产尚不可能提到议事日程,只能沿袭明末采取的临时应急措施“有命则供,无命则止”,官搭民烧”。故而顺治顺治官窑生产时停时产,民窑则开始全面恢复大规模生产。现传世瓷器中,民窑的数量多于官窑,而品种主要是青花,顺治时期的青花料均为国产浙料,颜色可分为:淡蓝、黑蓝、正蓝、青翠等四种。1.淡蓝:色泽浅淡,有晕散现象,多用于厚胎的罐、瓶、觚、香炉等瓷器上,釉面比较厚,常导致纹饰模糊不清楚。2.黑蓝:色泽深沉,完全承袭了明末的风格,多用于制作粗糙的民用瓷器上。3.正蓝:青花蓝色纯正,色浓处杂有黑斑点,但没有明代永宣时期青花木目三分、胎骨的感觉,仅是浮与釉面。碗、盘多用此种青花。瓷器釉面呈青色,器外釉色重于器里,底款多隶书“玉堂佳器”或者干支纪念款。4.青翠:于康熙标准青花“翠毛蓝”色十分接近,色泽沉稳,多用于釉泽光润,胎质洁白致密的瓷器。工艺:1、顺治瓷器,正处于明末清初过渡阶段,胎体厚重细润、洁白坚致,器形朴拙。2、釉面以光亮不足的卵青色为多,一些琢器釉面较厚,常使淡色青花模糊不清,并保持明代在器口施酱黄釉的特点。3、器足演变为滚圆的泥鳅背状,底部可见螺旋纹,此时已流行明末出现的宽圈足的双圈底足。纹饰:1、寂寞顺治日,顺治的太阳大都孤零零地挂在天空,周边空白开阔,给人以寂寞之感。2、皴染画法,指捺式水印纹,常常采用披麻皴来渲染山水,明末出现的指捺式水印纹,运用更为广泛,有些还发展成苔鲜纹。3、梅花杉,人物穿的衣裳上都有明显的梅花点。4、民窑人物画工粗劣,几乎都是脸谱化画法。5、龙头麒麟,麒麟都长着一颗龙头,并且竖发微披,足似猪蹄.6、短颈凤,一反明凤长颈,脖子大部分是短短的,而身躯却是长长的.7、“云龙三现”,即所画之龙,龙身常被云朵所分割,使龙呈时隐时现之相.8、留白画法在顺治时期也多见,当时常在龙毛和龙身之间留一白线,也在那时常见的括号云上以白线勾轮廓,造成很强的装饰美感。9、蕉叶纹常是一大一小相间隔,小草画法呈鱼鳞片状,画风苍劲,洒脱豪放,这也是清初画秋草的一个典型画法。10、有一种草叶和洞石的画法为顺治时期所特有:如青花瓷盘即在瓷盘之类的器物上以青花画上一块多孔的洞石或一片树叶,在树叶旁边再有一到两句题词,字以隶、行或草书写成,常见的有“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皆秋”、“一叶佳式”、“梧桐落叶,天下知秋”、“梧桐一叶生,天下新春再”、“黄叶落兮雁南归”等。这种图式,实则反映了清初民众以曲折方式所传达的一种对于改朝换代的感慨。11、款识分官窑款与干支纪年款,有楷书、隶书和篆书。官窑款极罕见,到代的年款亦少见。有一件五彩花卉洞石纹瓶,瓶身布满洞石和朵兰,瓶的上部用红彩书写“百花垒三字,与顺治五年青花“百花垒”洞石纹小盌,应为同属一人定烧的器物。再如青花梧桐叶小碟、青花洞石残叶纹盘等等,虽然都没有具体的款识,但在造型、纹饰、布局上都具有顺治时期的特点,盘心都书写有诗句及绘有较疏朗的纹饰,如一片梧桐叶或一洞石,石旁有一残叶,足内有“玉堂佳器”四字。带堂款的器物,在明清两代都是私家定烧的,顺治时期不多见,只见有“百花垒”、“玉堂佳器”两种,康熙时期才形成风尚常见。传世的清顺治青花瓷,以民窑器多见。其中在国内的以庙宇中的佛前供器,如净水碗、对瓶、香炉为多,也有少量的笔筒、盘、碗等物。在国外则是传统的各类出口日用瓷。出口沿袭明末的山水加题诗的所谓的“画诗”题材。当时的青花瓷很流行题写纪年款,传世所见最早的顺治年款是“顺治丙戌年”青花人物图罐。上海博物馆也藏有顺治十年、顺治十四年、顺治十七年纪年款的青花器。在顺治十四年以前的青花瓷题诗,往往用隶书书写,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793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