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

水中活化石守卫者危起伟难忘19年前看

发布时间:2023/6/4 13:03:10   

白鲟讨论量和热度最高的时候,在大约一个月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更新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显示,这类出现于1.5亿年前的物种,已经灭绝。这意味着整个长江生态系统循环里,属于顶级掠食者白鲟的那一环节将永远缺位,而且结果不可逆。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危起伟博士,一直致力于大型濒危鱼类保护。毕业后,他在导师曹文宣的引导下,进入该研究领域,被称作“水中活化石”的守卫者。接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时,危起伟说,“白鲟漂亮得像个女神,它没了,大家都很关心,如果是一条很小的泥鳅呢,还会有那么多人关心吗?”

面对面|“水中活化石”守卫者危起伟:难忘19年前看到白鲟的最后一眼

年12月抢救的南京大白鲟

抢救,白鲟

年1月24日,世界上最后一条人类视野可见的白鲟,从危起伟手中放生,这一走,它们再也没有回归人类视野。

在这之前,白鲟已经在地球生活了一亿五千万年,熬过了变动剧烈的中生代白垩纪。这种体型可长达7米的“水中老虎”,曾和人有过密切接触的时期。古代中国字画、诗歌,皆可看见白鲟的身影。资料记载,20世纪六七十年代,渔民每年还可以捕到白鲟25吨。

可到了80年代,白鲟的数量慢慢变少了。危起伟见到的第一尾白鲟,已经处于死亡状态,那是年,他刚从大学毕业。后来的几年里,他每年都能在江边见到白鲟的尸体,很少遇到活体。如果遇到活体,那一定是受伤的,或是亟须抢救的。

年12月抢救的南京大白鲟

年12月11日,南京下关潜洲,一名渔民误捕了一尾白鲟,他和团队奋力救治成功后,将这尾“大家伙”引入昆山照顾,人工养殖了29个日夜,但这尾白鲟还是死了。

碍于前车之鉴,年1月24日,再次邂逅活体白鲟时,危起伟团队只好选择放生。当时在宜宾,同样是渔民误捕,一尾长达3.52米的雌性白鲟,腹中有卵,重约多斤,头部腹皱处受伤,但不致命,通体依旧是油光水滑。

年1月宜宾抢救白鲟

治好伤后,科研人员用超声波标记,把这尾白鲟妈妈放回长江,希望通过它追踪到它的族群。江面波光粼粼,它扭着尾巴,一溜烟没入水中,不见了踪影。可惜的是,跟踪的船只在第3天触礁,修完船回来,与白鲟链接的超声波信号,再也找不回来。

危起伟说,谁都没想到那会是人类最后一次见到白鲟,“我们一直在找它,我带着队伍找了8年,还是没有找到。”后来人工养殖鲟类的技术走向成熟,却再也没遇到白鲟。

告别,白鲟

危起伟花了很长时间,说服自己接受白鲟已经灭绝的事实。尽管年那次意外后,科研团队始终没有寻到白鲟的踪迹,他还抱有一丝希望,特别是那尾腹中带卵的雌性白鲟,他估算下时间,“给它治好了病,还能再活十几年。”

“灭绝的速度太快”是危起伟不能接受的最大理由,他告诉记者:“时间短,太仓促了!从实践角度来说,物种的更替是一个过程,几十万年、几百万年,它都有可能灭绝。”可白鲟明明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活得好好的。

所以在9年,有专家想要做一个模型宣布白鲟灭绝,危起伟一直不同意。后来IUCN会议上,专家组围绕长江白鲟等十几种鲟鱼物种进行濒危等级再评估,国外专家认为白鲟已经灭绝,他还是有些犹豫。但是-年,农业农村部支持开展“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调查”专项工作,在长江以20*20km网格式调查三年都没有发现白鲟个体。多次考察均无果的现实,迫使他接受了这一结果。

年考察美洲鲟鱼恢复情况

“白鲟可能已于5年至年间灭绝。”年1月,危起伟团队在国际期刊《整体环境科学》发布论文,基于野外调查和白鲟误捕记录,推断白鲟已经灭绝。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白鲟在年就已功能性灭绝(自然种群无法进行繁殖活动)。

他还在后续的论文里解释道:“我说白鲟灭绝了,不是官宣,我们联合国外同行以及做模型的观测数据和记录得出的这个观点,是我们学术研究的推断和评估。”

这条推导出的灭绝消息,第一次把白鲟推到了大家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479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