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

泥鳅背部长刺是怎么回事它还是泥鳅吗

发布时间:2022/8/5 18:29:09   

本文参加百家号#科学了不起#系列征文赛。

背上长刺的泥鳅就不是泥鳅了,因为泥鳅的全身被湿滑的黏液包裹着,表皮没有任何的刺,那么,背上长刺的“泥鳅”究竟是什么鱼呢?它有什么价值呢?我们简单的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泥鳅是我们最常见的鱼类之一,记得小时候,一场大雨过后,田野里一些大的坑洼处就会有泥鳅,而奇怪的是在大雨之前,这里一点水都没有。小时候还好奇地问家长,家长总是说:水能生鱼。直到后来才知道,这些泥鳅要么是被雨水从其他地方冲过来的,要么是这个低洼处本身有水也有泥鳅,但是干涸之后,泥鳅躲到下层的泥层中休眠了。说实话,泥鳅对于我来说是最怕的鱼类之一,不知道为什么总是对这种细长的生物感到本能的恐惧,就连小时候去抓泥鳅,也是我拿着桶,弟弟去抓的。

好了,我们言归正传。泥鳅与背上长刺的“泥鳅”有什么区别呢?

首先是泥鳅

泥鳅是鲤形目鳅科泥鳅属下的鱼类,它们体型呈圆柱形,体长平均在10公分左右,身体呈灰黑色,头部比较的细长,口眼非常的小,比较有个性的是,它的口部有10个触须,这是泥鳅的触觉和味觉器官。野生环境下,泥鳅仅分布在亚洲,在我国泥鳅的分布很广,几乎除了西藏等高原地区,其他地区的淡水流域中均有分布。

泥鳅的生命力非常的强,在2-30℃的水温下它都能存活,而且一旦水温低于2℃或者高于30℃,泥鳅就会进入泥土中进行冬眠和夏眠。一般情况下,鱼类都是靠鳃呼吸的,但是泥鳅不同,泥鳅的呼吸方式有三种:鳃呼吸、口呼吸和体表呼吸。当水中由于温度升高变得缺氧时,泥鳅能够直接用口呼吸空气,而当泥鳅脱离水后,它甚至能用体表呼吸,而且泥鳅全身被湿滑的黏液包裹,这样的好处就是既能够减少体内水分的流失,又能让它躲避天敌的捕猎。这就是为什么泥鳅放在一个干燥的地方还能活几个小时甚至是几天的原因。

除了生存能力,泥鳅的繁殖能力也很强,虽然它们体型不大,但是它们非常的能生。首先,泥鳅的繁殖期很长,几乎从春天到秋天都是它们的繁殖期,而且一条长10公分的泥鳅一年就能通过多次排卵的方式排出多颗卵,可见其繁殖能力之强。

其次是带刺的“泥鳅”

带刺的“泥鳅”并不是真正的泥鳅,而是刺鳅。刺鳅是鲈形目刺鳅科下所有鱼类的总称,而泥鳅是鲤形目,它们两个连目都不同,除了同时硬骨鱼外,没有任何的关系,这就好比猫和牛的区别一样,虽然都是哺乳纲动物,但是一个是食肉目,一个是偶蹄目。

在刺鳅科下有5个不同的属,超过70种不同的刺鳅,其中大部分的成员分布在非洲,因为大多数的刺鳅喜欢热带的水域。在我国,仅有一种刺鳅,它就是刺鳅科刺鳅属下唯一的物种中华刺鳅。

中华刺鳅又名刀鳅鱼,在我国许多地方带鱼又称刀鱼,而刀鳅鱼和刀鱼仅一字之差,这是因为刀鳅鱼与带鱼一样身体扁平而细长,不同的是带鱼的体表是银色的鳞片,而刀鳅鱼的体表则呈黄褐色,没有明显的鳞片。

因此,带刺的“泥鳅”不是真正的泥鳅,它们只是名字里带鳅,它们无论从外观还是分类上都与泥鳅有着明显的区别。

中华刺鳅

中华刺鳅是一种不太常见的鱼类,它们在野生环境下主要分布在我国偏南方的水域中,它最大的特点就是背鳍的前方有一排坚硬的棘刺,从背鳍一直延伸到头部,而且身体两侧有类似于黑鱼一样的斑纹。

在原生水域中中华刺鳅属于底层活动的鱼类,它们通常栖息在河底的岩石之中,主要以小型的鱼虾和水生植物为食,对水温有一定的要求,水温在24-28℃之间,因此,在我国北方水域中,它们比较少见。

看到鱼,许多小伙伴的第一反应就是能不能吃?当然作为一种淡水鱼,中华刺鳅也是相当的美味,其肉中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蛋白质应有尽有。但是,中华刺鳅的生长极其缓慢,通常我们能够见到的中华刺鳅很少有超过1斤的,所以,它的经济利用价值不是很高。

而且现在野生的中华刺鳅在许多地方已经灭绝,原因很简单,它们对水的要求很高。中华刺鳅除了对水温要求苛刻之外,对水质的要求也很高,一旦水体被污染,它们毫无抵抗力,因此,中华刺鳅又被称为“水质监测鱼”。

正是因为生长缓慢且对水的要求较高,所以即使中华刺鳅很美味,也很少有人专门养殖。

总结

背上长刺的“泥鳅”其实是中华刺鳅,它是一种比较稀有的鱼类,这是因为它的生存条件比较的苛刻。但是由于它们体型较小,并不是一种经济型鱼类,不过,由于它是刺鳅属下唯一的物种,所以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960.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