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

张启超70年代乡下的那些手工编织你还记得

发布时间:2023/3/13 1:36:45   

也不知道是那时候工业不发达还是手里没有钱,我的印象是,那时候不论是穿的还是吃的用的都是手工的,衣服自己纺花织布一针一线的做,粮食自己推磨磨,家具都是木业老师儿做,反正用的东西都是自己做,自己编,比如床上铺的席子就是自己编的。编席子用的是红秫秫秸(统称高粱杆),我们叫秫秸(也有用苇子荻子的)。就是红秫秫收割了籽粒之后的秸秆。秫秸秆一般都有一丈来高,它的外皮像竹子一样非常适合编席子。先把秫秸叶皮剥去,然后在水里浸泡一下,再用破刀从中间破开,也就是一分为二或一分为四。捆成捆压到坑里浸泡一下,再在地上揳个橛子,把劙刀靠在橛子上,拉秫秸干,把瓤子刮掉,就成了秫米子,把秫米子放到平地上用石磙来回地碾,直到碾平碾软,就可以开始编席了。

编席要用一片平整干净的地方,如果没有经验可以按需要先在地上画一个长方形的席子,多大的床就画多大。开始起头,拿出六棵秫秸米子南北方向放到地上,再拿一个东西方向从一三五根下穿过去,然后再拿出一根,把二四六根抬起来,从二四六根下面穿过去,和第一根靠紧,不然就会有缝隙,不紧凑,成手编的席子可以不漏水,就是小孩尿床也不会沤床箔子(秫秸秆织的箔,放在大床上面,席子下面)。然后再把一三五根抬起来,拿一根从下面穿过去。总的宗旨就是把下面的抬起来,把上面翘起来的压下去,穿一根,和织布的原理差不多。

如果一根米子用完了就要续,就是衔接,拿一根插上去,继续编,这样就看不到接头,席面光滑没有刺,躺着不扎人。如果是结婚用的喜席或用来围墙的圈床席和上面的顶棚席,就需要编出花纹,中间是方桌,方桌后面是红双喜,方桌上面放茶瓶,四边配上四把椅子,另外的空地方再配十字、花瓶子等,要有一整套图案,另外还有红色的花边,这就需要有红色的秫秸米子来配合,也就是图案用红色的,其它的用白色的。

席子编够尺寸了,就把席子整个翻过来行话叫握边,就是把多余的部分全部裁成四指长,用翘刀(近乎半圆的刀)把编好的地方翘起来,把多余的折弯穿进去,四个边全部握进去,这样一个席子就编好了,再用石磙碾一下,瓷实平整就可以铺床了。不过也不是每个人都能编席子,这可是一个细活,能手也要编好多天。不会的有的请人编,虽然不管饭不付工钱,也要管茶管烟,有的也到集上去买。那就是编席能手业余编了扛到集上去卖的,其实也不贵,一套席子(铺床席、圈床席和顶棚席)也就几块钱,如果是单软床的独席或者老了人(死了人)棺材上面用的白席更便宜,块把钱。按编席人的话说,反正闲着也是闲着,阴天下雨没事,换个吸烟钱。

后来席子长到十块钱一套了,不过也很少有人再用了,因为已经时兴了一种花雨单(彩色塑料布),人们就买块花雨单钉墙上代替圈床席和糊顶棚了,铺床席也被从外地进的凉席(竹席)替代了。编席这个手工艺也和打铁,补鞋一样算销声匿迹了,恐怕现在也很难见到了。编茓子和编席差不多,但比编席容易得多,也快得多,区别就是席子用的是秫秸,而茓子大部分用的是苇子或荻子,席子编出的花纹是正方形,而茓子要把苇米子纬斜着放,也就是说编出来的看着是菱形,而不是正方形。

坐垫和枕头则是用玉米皮子像编席子一样编的,只是编的时候要像搓绳子一样先把玉米皮子上劲。

穿锅盖用的是秫葶子,就是秫秫最上面的一节,结秫穗的部分。先把葶子外皮(叫秫裤子,不能丢,可以纺花用)剥干净,然后用大针从中间穿过去,再拿一根再穿过去,只到穿够比锅大二指,中间穿一道线,两边也分别穿一道线,就是一共要穿三道线。然后再同样的穿一个,叫衲,衲锅盖。把两个交叉放到一起,再逐个把两片(缝)在一起,使它成为双层。再把针插到正中心,用绳子圆成一个圆,把圆外面多余的部分用剪子或刀切去,在上面的中间再缭(缝缀)上一个襻子。就是一个锅盖。

蒸馍用的是竹箅子,一个木头做的长方形的箅梁子,上面排上一指宽的竹坯子,然后分别在两个横梁上用绳子交叉着紧紧地缠住(叫缯,缯住)。因为有缝隙,蒸馍熘馍的时候都要衬一块粗棉布,我们就把这个布叫熘布子。

扫地的笤帚是用秫秫茅子勒的,秫茅子就是秫秫穗子去了籽以后的空壳。先把纺好的麻坯子(大麻纺的,可以用来搓绳子)一头绑到树上,弄四五棵秫秫茅子捆起来,用力拉紧,再一边放一边用力缠绳子,只是绳子的缠法和编席子一样也要按一三五,二四六的迈(穿)绳。这样勒出来也是正方形的花纹,还不会脱落。

勒草鞋我已经在鞋的一章说过了,就是底子是两寸厚的桐木板,钻上洞,穿上生麻披子,然后往麻披子上拧苇茅樱子,一圈圈地拧成草鞋。这里就不说了。

再说说编簰子。簰子是蒸馍用的,和锅盖的区别是它的边有一拃高的竖沿子,空间大,这样蒸馍就不容易压馍。簰子用的不是秫秸用的是麦茬葶子,也就是小麦的秆子,不是用石磙碾麦,是摔麦摔出来的。穿它的绳子可以用编席的秫米子,把麦茬像搓绳子一样拧成手指粗细的麦秸绳子,把秫米子像针一样从麦秸绳子中间穿过去,一圈圈地越穿越大,直到穿得能盖住锅。然后再弯出一拃高的边就成了。只是边子要用针线锁住,不然就扑闪开了。

馍筐子也是用秫秸葶子,做法和锅盖差不多只是四周要压一条纹折竖起来一个四指高的坡边。

也有的用水积柳(长在浅水里的一种柳,只有枝没有树干,也叫水簸箕柳),用六根交叉摆放成米字形作为柱,然后再把柳条皮子拧去,用一根从六个柱中间来回穿梭,编出来就像一个圆桶,上面穿个绳子,挂到灶屋里装筷子用,我们把它叫做筷笼子。也有的钉上把子当笊篱用,可以捞面条,捞蛤蟆疙瘩,只是用途变了名称也跟着变了,我们把它叫笊头子。

妇女做针线活装剪子,锥子,针线,顶针,鞋底用的鞋笸箩子也是用水积柳条编织的,特别是女孩出门子(出嫁),是必须的嫁妆之一,而且还用红漆把里外都漆成深红的颜色放到箱子里。

箩面的笸箩,簸粮食的簸箕都是用水积柳编的。

搲粮食的斗也是用水积柳编的,它的形状就像一个没有襻子的水桶,因为能盛五升粮食,又叫五升斗,也叫八斗子。编法和筷笼子差不多,大同小异。一般也都漆成红色,有的人也把里面装上粮食烧香,结婚的时候贴上大红的囍字,过年就贴上春字或满斗焚香。

娄子一般是盛棉花的,模样和斗很相似,但是比斗大,大部分都是用秫秸像编席子一样编的。不过我见过一种用纸浆糊的,就是把春节放炮时炸碎的纸屑收集起来,用水浸泡成纸浆,把纸浆厚厚地糊到娄子的磨具上,晒干以后就是一个娄子,我们都叫纸娄子。

另外,给牲口背草的背筐,拾柴火的大篮子,拾粪的箩头,都是手工编织的,它的编织过程就和编筷笼子差不多。只是用的不是水积柳了,而是用的白蜡条,也叫荆条。白蜡条硬且有弹性,不好编,这就要懂技术的专业人士来编,我们叫编条货的。他的手熟练,编得快,不多会儿就能编一个。我们就到他家去买。有时候逢集他也挑到集上去卖。

还有一种叫闸子,它和架子车一样宽,有二尺高。形状就像一个订书钉。放到架子车两头,可以多拉东西,比如土、粪、玉米棒子。

后来有了自行车,他们又发明了一个驮筐(也叫条筐,连筐),就是白蜡条编织的,两边是两个正方形的筐,上面用白蜡条连在一起,成一个整体,可以放到自行车后架上,一边装一头小猪也没问题。

自行车前面车杠上放的小藤椅,也是手工编织的,但是它用的不是植物的藤条,而且一种叫聚丙烯的塑料藤条,黄黄的,还带菱形的小洞洞。不但能带小孩,而且也很好看。不过也有人用木头做的,虽然不用花钱买,但是从美观上和藤椅差多了。

独笼是逮泥鳅黄鳝用的笼子,是用竹子编的,模样和筷笼子差不多,只是多余出来的一拃多不裁掉,直接放到里面,就只能进不能出。傍晚装了食物栓了绳子放到河里。天亮去捞出来,里面就能装进黄鳝或泥鳅,有的人一下子放几十个,可以逮到一大盆,能吃几天。当然,打鱼的鱼篓也是竹子编的,它的模样和腌菜的坛子差不多,只是坛是圆的,鱼篓是扁圆的,也就是椭圆形的。

耙子也是竹子编的,它的模样和猪八戒打妖怪的九齿钉耙不太一样,区别就是猪八戒的钉耙是铁打的,小。这个耙子是竹子编的,大。先是九个筷子粗细的齿子,有二尺多长,一头用火捏的一拃的弯钩,不带弯钩的一头有堵头(竹节),四指宽的距离排列均匀以后,不带弯的一头用竹米子编了一拃宽,像竹笆一样固定耙齿,上面摽上一根锨把粗细四五尺长的把子可以拉。它的作用不是用来打妖怪,以前收地里的乱麦秧麦胡叶都是用它,包括搂豆子和赶红薯叶。

走亲戚?东西的麻竹篮子,就不是水积柳和白蜡条了,用的是竹米子,就是把竹子用大破刀小破刀破成比麦秆还细的竹米子。竹子我们当地不产,大竹竿(毛竹)都是从外地进的,所以没有见谁编过。都是逢集或是小满会在集上买的,他们都是拉满满一大架车子站在集上卖,还经常给人演示,有的拿起来用力的往地上啪啪地摔,有的把篮子放到地上用脚踩,有的就坐到篮系子(把子,襻子)上,真的就摔不烂、踩不扁也坐不坏。

当年乡下这些老物件你还记得吗?如果还有的话,千万要妥善保存,现在已经是稀有的藏品了,价值不菲。如果搞个收藏,或者卖给民俗馆和拍电视的,说不定可以当做经营获利呢!

*作者简介

张启超男网名彳亍斋公

年4月生于河南沈丘

乡村文明忠实的坚守者和记录者。自去年五月份以来,先后在《香落尘外》平台《乡土文学》栏目发文45篇,《沈丘专栏》发文3篇,约18万字

作者/来源:香落尘外作伴结庐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365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