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泥鳅 >> 泥鳅的天敌 >> 怎样把握泥鳅苗的呼吸系统功能调整的转换,
泥鳅是偏好动物性饵料的杂食性鱼类。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摄取食物的种类有所不同。通常来说体长5厘米以下的时候以水体里面的适口性的浮游动物为主食,长到5到8厘米的时候食性越来越杂,所以泥鳅在幼年阶段,胃里面的浮游动物明显比较多。成年阶段,胃里面的昆虫幼虫特别是蚊子的幼虫特别多。泥鳅的食性很广,在胃里面的食物团里面腐殖质,植物种子水生动物的卵出现率很高,大约占据70%,其他的各种适口水藻和小型的浮游动物占据30%。
泥鳅在食物选择方面的特征,决定了泥鳅为池塘的“清洁工”。这里需要特别强调一下,泥鳅的肠道很小,对动物性饵料的消化速度比植物性饵料快。泥鳅与小龙虾一样贪食,如果投喂动物性饵料过多会导致泥鳅贪食过量,不仅影响畅呼吸,甚至会被产生的毒害气体胀死,所以,通俗一点来说,当泥鳅吃多了之后,会被胀死的。当水温为15°以上的时候,泥鳅的摄食欲望增高。水温24到27°的时候最旺盛,水温30°以上的时候摄食欲望减退。在泥鳅生殖时期适量会比较大,这是因为孵化泥鳅卵需要储存更多的卵黄。而且泥鳅鱼小龙虾类似,饥饿的时候甚至会吞食自产的受精卵。
从上面的内容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泥鳅在不同的阶段对于饵料的种类的摄食需求是是不同的,而且由于泥鳅贪食,肠道短小,吃多了会出现消化不良的状况,这也就要求养殖户要把握好比丘的呼吸系统功能的转换时间,这样才能够避免泥鳅养殖因为投喂饵料失误引起大量死亡的现象发生。
首先我认为要先了解一下泥鳅的呼吸系统功能有哪些特殊的地方?如下:
一,案例展示:
本村有位养殖户有20亩田的泥鳅养殖田,他在前年的时候投放泥鳅,选择2年龄以上,体重在克以上的雌泥鳅和体重在30克以上的雄泥鳅作为亲本,进行强化培育,人工催产,人工受精,人工孵化实验,平均催产率为81%;平均受精率为78%;一共收获泥鳅卵万粒,平均孵化率为70%,下塘的泥鳅苗为万尾,经过将近2个月的培育,一共获得了体长5到6厘米的泥鳅种万尾,平均成活率为39%。
上面的存活率并不是很高,根据事后检查,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出在饵料投食管理方面,当泥鳅苗子长至2厘米左右,畅呼吸功能开始发挥作用,由于这个时间节点投喂量过多,导致泥鳅苗子肠道疾病发生,另外加上这个时期寄生虫处于高发期,因此导致泥鳅苗子的存活率很低,事后检查发现有一块田里面的泥鳅苗子存活率只有14%,不得不说很可惜,既浪费了饵料,损失又大。
二,理论分析(泥鳅的呼吸方式):
1,腮呼吸:泥鳅对缺氧的耐受力非常强,离开水也不会轻易死亡,但是个人感觉没有小龙虾和鳝鱼强,比其他鱼类要强不少。即便水体中的溶氧量低于0.16毫克/升的时候也能够存活,这是由于泥鳅不仅仅只能够用腮呼吸,还可以利用皮肤和肠道进行呼吸。
2,肠呼吸:泥鳅肠壁很薄,具有丰富的血管网,能够进行气体交换,具备辅助呼吸功能,所以又称之为“肠呼吸”。据说泥鳅耗氧量的1/3都是由肠呼吸取得的。
3,投喂饵料对泥鳅肠呼吸的影响:当水中溶氧不足的时候,它便会浮出水面吞咽空气,在肠子内部进行气体交换,然后将废气从肛门排出,所以在其下潜的时候水面会出现串串气泡。人工养殖的时候,必须保持水体中的溶氧水平,使泥鳅正常生长。饵料摄食之后泥鳅的肠呼吸的次数会增加,投喂动物性饵料过量导致摄食过度,会影响肠呼吸。
以上我为养殖户朋友们具体分析了泥鳅在不同阶段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呼吸方式。以及其中肠呼吸对养殖户投食饵料提出了哪些要求?接下来具体来分析一下如何合理投喂饵料防止泥鳅肠呼吸导致的各种问题。
养殖户如何给泥鳅科学投喂饵料?
一,培育方法:饲喂泥鳅水花入水的时候首先要做的工作是培肥水质,同时又要加喂适口饵料。在实际生产中通常采用施肥和投喂饲料相结合的方法。投喂饲料的时候应该做到定点投喂,以便今后统一捕捞。
1,施肥培育法:根据泥鳅喜欢肥水的特点,泥鳅苗子在天然环境中最好的开口饵料是小型浮游动物,比如轮虫以及小型的枝角类等等。采用施肥法,施用施用发酵好的粪肥以及其他农家有机肥或者是无机肥来培育水质,用来繁育泥鳅苗子喜欢摄食的饵料和浮游动物。一般在水温25°的时候施有机肥一个星期左右,轮虫生长达到高峰。轮虫繁育的高峰期往往能够维持3到5天,之后因为水中的食物减少,枝角类等侵扰以及泥鳅苗子摄食,其数量会迅速降低,这时候要适当追施肥料。轮虫数量可用肉眼进行粗略估计,方法是用一般的玻璃杯,取水对着阳光观察,如果估计每毫升水中有10个小白点,表明水体中的轮虫数量很多。
水质比较清瘦的时候可以使用
化肥达到快速肥水的目的。在水温比较低的时候,每平方米的水体每次施速效的硝酸铵克左右,而且在水温比较高的时候改为施尿素克。一般隔天施一次,连施2到3次。以后根据水质情况进行追肥。在施化肥的时候,结合追肥鸡粪等有机肥料效果会更好。水色调控以黄绿色为好。水色过则应该及时加注新水。除施肥之外,还应该投喂麦麸,豆饼粉,鱼粉等。投喂量占据池塘泥鳅苗子总体量的8%。每天上午下午各投喂一次,并根据水质,气温,天气,摄食以及生长发育情况适当增减。
2,豆浆培育法:豆浆不仅能培育水体中的浮游动物,而且可以直接为泥鳅苗子摄食。泥鳅苗子下池之后每天泼洒2次。用量为每10万尾泥鳅苗子每天用0.75千克黄豆的豆浆。注意一下,泼洒豆浆是一门技术活,应该尽量做到均匀。有条件的可以在豆浆中适量添加一些熟蛋黄。对泥鳅苗子的快速生长有促进作用。为了提高出浆量,黄豆应该在24°到30°的温水中泡5到7个小时,以两豆瓣中间微凹为度。磨浆的时候水要与黄豆一起加,一次成浆。不要磨成浓浆后再兑水,这样容易发生沉淀。一般每千克黄豆磨成20升左右的浆。黄豆要浸泡到发粘的时候再磨浆。磨成浆之后要及时投喂。养成1万尾泥鳅种约需要黄豆5到7千克。
补充说明:
以上两种方法喂养2周之后,就要改为以投食饵料为主。开始可以撒喂粉末状配合饲料,几天之后将粉末状调成糊状定点投喂。随着泥鳅长大,再投喂煮熟的米糠,麦麸,菜叶等饲料。拌和一些搅碎的动物内脏则会使泥鳅苗子长势更加好。这时投喂量也由开始占据体重的3%左右逐渐加到5%左右,最多不能超过10%,每天上下午各投喂一次。通常以泥鳅在2小时之内吃完为准。
小结:
由于泥鳅肠呼吸方式的生理特征,加上泥鳅肠子很短,所以一次性不能够吃太多的饵料,这要求养殖户在日常的管理活动中细心耐烦,发现泥鳅苗子离群索居,体色转黑,在田埂边缓慢移动,说明身体有病,必须检查诊治。如果发现泥鳅苗子肚子膨胀或者在水面仰游不下沉,说明进食过量,这个时候养殖户应该减少投食量,或者停止投食饵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