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我们村发生的真实事件以后估计都不会再发生了,那时的房子多数都是筑土屋,老鼠泛滥,粮食紧缺,除了自己吃,每年还要交国家粮,再加上老鼠一偷吃,就会让本来紧缺的粮食更加紧缺。
村干部就会想办法发动村民养猫,那时老家的猫很少要从外地买,可外地也比较稀缺,估计大家都忙着养人,没有余粮养猫,活人总不能被尿憋死啊,消息灵通人士多方打探才从是隔壁县打听到有猫仔卖,但是很贵,要多块钱一只,一个村多户人家,每家一只也是笔不小的开支,前去打探的人不敢私自做主,再说也没有带那么多钱,只能回来商量。
那时村干部们办事效率还算高,没敢怠慢,紧急召开全民会议。大家都知道买肯定要买,但一下拿不出这么多费用怎么办?最后有人提议采取共同集资,大家分担轮流供养,(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共享猫”),筹好钱前去打探的人买了十几只小猫,母的居多方便以后生小猫。
回来后,每个小组一只,大家抓阄排好顺序,基本上都把它们当宝贝看,用座上宾形容一点都不夸张,虽然谈不上好吃好喝的供养着。但也都是从牙缝里挤出一点好的留给猫吃,希望猫儿吃了有劲好抓老鼠,巴不得把那万恶的老鼠一锅端。
说也奇怪,那时的猫还真凶猛。小小的猫居然能逮住跟自己体格差不多的老鼠,主人自然流露出高兴的眼神,一副没有白心疼的样子,不过等着逮老鼠的人家还挺多,这样的时光是短暂的,几乎太阳都还没升起,下一家就过来了接猫回家。
轮到我家时我们也不敢怠慢,头一天妈妈就会交代我们去抓泥鳅、捞小鱼备好放在土陶钵子里头,带猫儿接来时,就用小河鱼、泥鳅还有油猪拌饭来款待,他吃完就放到仓库去,平时半夜像赛跑一样的仓库,那夜安静了许多。
早上我们就发现有吃剩了的又长又大的老鼠尾巴,还来不及吃完了老鼠尸体,还没来得及喂到猫饭全家人都依依不舍的看着猫儿被下家接走。
在这循环往复的岁月里,我们村在共享猫也渐渐长大成年,还下过好几茬仔,猫儿数量也渐渐多了,后来不知什么原因,我们组的老猫死了,大家很难过,有长辈用稻草捆住尸体挂在村尾河边的老柳树上,再后来村里陆陆续续开始建混凝土砖房。新屋老鼠变少了,猫儿反而变多了,甚至出现猫崽养不过来,不要说卖钱,就是送人都没人要,再也没有人抢着养猫了。
后来进城读书发现城里人都把猫儿当宠物,当宝贝,养吃得好,还不要抓老鼠。只要负责主人拍照时摆pose卖萌。看到老鼠都不知道该干什么,老鼠也不怎么怕猫。
我们村曾经离风口这么近,遗憾的是没有飞起来,随着改革大潮,村民大多数儿女初中毕业纷纷南下广东打工,时常感慨,要是全村把当初养共享猫的想法用来发展村里经济,那不得了,搞不好我也是富二代,事实证明,先进的理念从来不缺,缺乏的是持续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