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

饮食笔墨,宋人生趣

发布时间:2025/6/29 16:18:48   

饮食作为人类最为基本的生活需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无论是上层阶级还是普通百姓,“食”字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不同历史时期,饮食文化也随之演变。然而,在中国历史上,宋代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其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繁荣的经济背景,使得其饮食文化成为了中国饮食史上的重要篇章。与大唐盛世所倡导的“烹羊宰牛且为乐”截然不同,宋代的饮食更加注重平民化,偏爱常见的食材原料。

无论是普通人还是王公贵族,他们所享用的食物都是来自于普通市民轻易获取的食材。尽管食材普遍,但宋代人却能够以各种不同的搭配方式,制作出一道道别具滋味的美食。以最常见的粥为例,仅仅是素粥就有七宝素粥、五味粥、素米粥、糖豆粥、糖粥、糕粥、绿豆粥等多种不同的品种。更不用说手法多样、辅料丰富的荤粥了。这充分展示了宋代人对饮食的用心和对日常生活的情趣和热爱。

在菜品选择上,宋代人更加注重口感,相对于那些贵族美食,味美价廉的猪肉成为绝大多数人的首选荤菜。许多文人雅士也对这种风味情有独钟,如饮食大家苏东坡就是其中之一。他曾经说过:“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他自美。”这种普遍的饮食风格,将宋代饮食文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宋朝时期的烹饪文化可以用“精细而精巧”来形容,充满了各种创意。东坡肉,一锅煨着咸香软烂的猪肉,通过《猪肉颂》中的方法制作,是宋代烹饪文化的代表之一。

同时,宋人对蔬菜的挑剔程度也逐渐提高,根据不同的季节,他们会选择不同的蔬菜和蔬菜的部位,荤素搭配和素菜搭配荤菜的新型菜式在大街小巷和富贵人家开始流行。在古籍记载中,可以看到宋人对素食的追求。陈达叟在《本心斋疏食谱》中认为当时最美味且最具人间烟火气的素食二十种菜肴被记录下来,他还直言道:“这二十种足够了,不必追求更多。”根据吴自牧的《梦梁录》记载,两宋时期共有30多种蔬菜,种类繁多。

此外,宋人还创造了许多类似肉类的素食,色、香、味皆与肉相似,同样受到各阶层的喜爱。可见,素食虽然原料最容易获取,但仍是受到各个阶层偏爱的食品。素食的流行和饮食民众化与当时盛行的社会价值观息息相关。“食物没有固定的定位,只要适合口味就珍视。”宋人选择饮食,除了受到当时经济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更是一种能够随机应变、平和适性的心态。无论生活是否贫困,只要心安处就是自在。现代人也可以从中汲取启示。

其次,宋代菜肴精致而细腻,花样繁多。自在的心态和社会繁荣背景下的闲适生活,让宋人对精致烹饪有着极高的追求。发展经济的生产技术为宋人带来了更多的调味料和加工产品,经济的飞速发展为宋人选择烹饪手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两者相辅相成,为宋人的烹饪风格奠定了物质基础。在有了基本物质支持的情况下,无论是主食还是副食,宋人对烹饪的要求都越来越精致。

即使是同一种食材,也会被宋代的厨师们通过不同的配制方法,呈现出数十种完全不同的菜肴。这样的精致,即使现代人也会为之赞叹。不仅主食的花样繁多,副食同样不遑多让。宋代的美食文化极为丰富多彩,各种小吃琳琅满目。当时的烹饪工艺非常考究,菜肴造型精美,包括组合式风景拼盘、图案造型菜等,同时还有模具拓印、瓜果雕刻等多种技艺。

每逢佳节,店家都会尽其所能制造更多的节日氛围,比如七夕时,他们会把瓜雕刻成花样,称之为“花瓜”;到了元宵节,则又是别具一格的样式。相比如今商家在节日时推出特定外形产品的销售模式,古人的智慧着实令人叹服。古人不仅在烹饪技艺方面精益求精,还推动了与烹饪相关的各种工艺成熟,比如刀工、火候、调味、制熟等各个方面都有了极大的进步。

一些人还将绘画艺术、雕刻艺术与烹调艺术相融合,使平凡的饮食文化展现出超越一般生活形态的艺术形态。宋代以果子而闻名,可谓是在这方面达到了巅峰。《东京梦华录》中有大量相关记载,其中包括间道糖荔枝、离刀紫苏膏、香枨元等,每一品种都将口味与造型完美结合,样式百变,口味独一无二。在《武林旧事》中,详细记载了42种果子,54种名产酒,21种不同的菜蔬,80余种荔枝膏水,以及19种重阳糕等,共56种不同的食品。

此外,宋代不仅在烹饪制作方面下了极大的功夫,对各类饮食小吃的包装也十分考究,精致的包装与精巧的美食相得益彰。宋人对精巧烹饪的追求最妙之处在于将俗物变得雅致。即使是再寻常不过的食材,只要经过精心制作,搭配适当的烹调方法,并采用新的烹饪手法,也能够做出美味可口的佳肴。综合来看,宋代的美食文化是古代文明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宋代人倡导重视食物的医疗功效,而不只是满足味蕾上的享受。

猪腰子、泥鳅等被视为下等食材的食物,在宋人的手中成为了美味佳肴,让人们惊叹于宋人的烹饪技巧的高超。这背后是宋人独有的生活志趣和透彻的三观。在他们看来,食材并不存在贵贱之分,生命也没有高低之分,市井百姓和皇室贵族共饮一河水,同食一地材。如有人嘲笑食材的普俗,旁人也会毫不在意地笑笑,“俗?官家也吃这个呢!”宋人更加重视食物的医疗功效,认为“知足者常如服药”,并在养生方法上各有所好。

比如,黄庭坚喜欢食粥养生,豆粥能驱寒气、养脾胃;而陆游则推崇吃素养生,并亲手耕种蔬菜。这种养生观念成为宋人健康生活的基石。同时,宋代饮食业的发展也是一个飞跃。城市繁荣、夜市、街坊市场的频繁开放以及商业环境的放宽,使得饮食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街市酒店、彩楼相对,宋代的饮食结构日趋合理,巩固了物质基础,促进了平民百姓的饮食习惯的转变,让养生观念得以诞生。

古代的一日三餐原本只是贵族的特权,然而与时间的推移,它已经逐渐渗透到了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桌椅的出现带来了人们饮食方式的改变,从地上和床上转变成了桌上和椅上,这使得宋代人的进餐场所产生了一次质的飞跃。有了规范的场所和时间,再加上丰富多样的市场,使得均衡饮食这一概念逐渐深入人心。许多文人也对此进行了书写,比如孙思邈就非常重视《素问》中的均衡饮食思想。

他认为,“五谷为养,五味为益,五果为助,五菜为充”,这意味着膳食的均衡非常重要。黄庭坚也非常注重这种养生之道,他倡导以五谷为主,辅以蔬果、海鲜和肉类的搭配。他的书中涉及到的食材非常广泛,包括笋类、蕨类、菌类、螃蟹和蛤蜊等等。苏东坡在注重膳食营养均衡的同时,也非常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965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