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康熙时期由于社会相对稳定,海外贸易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繁荣的局面,这使得制瓷业得到迅速发展。同时因废除了明代的匠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并继续实行官搭民烧制度,在客观上促进了民窑制瓷技艺的发展。
康熙十九年(公元年),景德镇恢复了御窑厂的烧造。清廷高度重视景德镇瓷务的管理,督陶官往往由皇帝亲自选派。康熙十九年(公元年),清廷指派内务府广储司郎中徐廷弼、主事李延禧到景德镇驻厂督造,二十二年二月又差工部虞卫司郎中臧应选、笔帖式车尔德驻厂代理督造。康熙四十四年(公元年),又任命江西巡抚郎廷极兼理景德镇窑事,烧出了著名的郎窑瓷。康熙时期的制瓷成就主要表现在品种上,这时无论是颜色釉还是彩瓷的烧制,均已进入我国陶瓷生产的鼎盛时代。
诚如清人陈浏所赞言:“世界之瓷,以吾华为最,吾华之瓷,以康雍为最”。康熙时期独步当朝的青花、绚丽多姿的五彩、刻意追步的仿古瓷以及暂露头角的粉彩和珐琅彩等等,精细粗犷并存,豪放工致兼有,此等“精莹纯全”的瓷业面貌亦为雍正瓷器生产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清康熙青花饕餮纹盖罐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康熙青花是康熙朝瓷业的主流,以胎釉精细、青花艳丽、造型古朴而“独步本朝”,青花分水更是突破了传统平涂的单调感,色阶极其丰富,有“五彩青花”之美誉。《陶雅》载:“雍乾两朝之青花,盖远不逮康窑。然则青花一类,康青虽不及明青之浓美者,亦可独步本朝矣”。《饮流斋说瓷》亦云:“硬彩,青花均以康窑为极轨”。文献与传世品品均表明,清代的青花瓷以康熙朝的产品最能反映当时的工艺水平。
按照学术界传统的划分方法并结合参考干支纪年器,可将康熙青花器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是康熙元年至康熙十九年(—年),中期是康熙十九年至康熙四十年(—年),晚期是康熙四十年以后(—年)。早期青花接近清初顺治青花的风格,民窑产品为主,工艺略显粗糙。康熙十九年以后,御窑厂大量烧造,工艺质量明显提高,出现了众多的精品,其中青花瓷以胎釉精细、青花艳丽、造型古朴而“独步本朝”。
清康熙青花海水龙纹棒槌瓶
苏州博物馆藏
清康熙青花人物故事图笔筒
苏州博物馆藏
康熙青花瓷造型样式丰富,但有些器物是康熙一朝所特有的,如观音尊、棒槌瓶、金钟杯、笠式碗、凤尾尊、马蹄尊等,要牢记其标准器式,凡后仿者,在造型上多少能发现其不一致的地方。
鉴定要点丨胎釉
康熙青花瓷胎体洁白坚硬,少有杂质,注重修胎,釉面有粉白和浆白两种,胎釉结合紧密(紧皮亮釉),器内、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底足露胎处光滑细致,多呈泥鳅背状。瓶、罐之类的立体器,其器物内、外壁的釉色一致。
鉴定要点丨青花画法
人物画面脸部绝大多数歪斜不正,似晚明陈老莲画人物的风格。康熙中期青花山水画的山石大多是南宋画院画风的“斧披皴”,康熙晚期出现“披麻皴”画法。
鉴定要点丨青料
康熙青花釉料使用国产“浙料”,呈色鲜蓝青翠,明净艳丽,与明嘉靖青花蓝中泛紫的特征有很大区别。康熙青花有五个层次的色阶,有“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之分,故有“五彩青花”之美誉。
清康熙青花楷书圣主得贤臣颂瓷笔筒
杭州博物馆藏
清康熙青花花鸟纹簋式香炉
浙江省博物馆藏
清康熙青花开光百子图瓜棱罐
浙江省博物馆藏
清康熙青花白描婴戏纹印盒
浙江省博物馆藏
清康熙青花缠枝莲纹长颈瓶
北京颐和园藏
清康熙晚期青花十二月花卉诗文杯
南京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