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

一肩挑两村他,挑起来了西部文明

发布时间:2025/8/1 14:16:58   
“俺做梦都没想到村里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家家户户门口都修上了水泥路,环境干净又整洁。晚上亮着路灯,再也不怕走夜路摔脚了。俺今年光在莲藕园打工,就挣了1万多块钱,多亏了第一书记啊”。依汶镇隋家店村68岁的贫困户刘福厚兴奋地告诉。而他口中的第一书记正是今天的主人公——县统战事务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王加为,也是一位“一肩挑两村”的第一书记。▲王加为(左)正在村内与群众交谈年2月13日,王加为被选派到依汶镇隋家店村担任“第一书记”。他回忆来到隋家店村的第一印象:“省定贫困村果然名不虚传,处处是破旧的房屋,泥泞不堪的道路,脏乱差处处可见。”从那一刻起,王加为就暗下决心:“抓党建、促脱贫”,一定要改变村庄面貌、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让群众感受到是真心来帮助他们的。年5月,王加为又被选派到党组织软弱涣散村依汶镇冯家村担任“第一书记”。当时来到冯家村一看,村委办公室破旧不堪,村里没有健身场所、农家书屋等,卫生室周围环境较差,村班子松散,大部分年轻村民外出务工,村里没有经营性集体收入,经济基础比较薄弱。要彻底摘掉软弱涣散村的帽子,必须抓牢抓实党建,培养一支政治过硬、勇于奉献、敢于担当的党员队伍,让村两委带好头,让村民生活有依靠、日子有奔头。两个村的帮扶工作王加为一干就是三年,成了一肩挑两村的第一书记,累计为两个村协调争取各类资金余万元,增加村集体收入30余万元。▲王加为(左一)走访群众干好工作关键在于抓党建。然而在村里抓党建,谈何容易。一次开会,一个老党员问王加为:“王书记,你给说说党建有多重要,怎么抓?”王加为当时想了想,“如果讲党建就是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同党的建设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应用,估计没啥用。”于是,王加为就直白地说,我们国家所有的工作就是党建和党的事业;抓党建就是要我们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抓党建就是让我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抓党建就是龙头、引领,就是要把我们的事情做好,不跑偏;主席常说的“打铁还需自身硬”,这打铁就是我们的事业,自身硬就是抓党建……就这样,王加为坚持以身作则,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修订村级班子议事规则,促进了班子团结,增强组织的战斗力。三年来,指导2个任职村发展党员5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0名,对两个村的办公室进行了改造提升,大大改善了办公条件。通过党建工作引领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两个村的各项工作都走在了全镇前列,让群众对村“两委”班子更加理解、信任和支持,村“两委”班子的新形象日渐形成,整体战斗力明显增强,冯家村已由软弱涣散党组织村转变为党建先进村。▲王加为(左一)带领大家宣誓变“输血”为“造血”,落实帮扶项目。通过召开村两委会、党员群众代表会议等形式,听取党员群众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意见和建议,宣传产业振兴的重大意义,比较各种作物种植的优势和劣势,最终决定以种植南斯拉夫雪莲藕为突破口发展莲藕产业。年王加为引进临沂大学南斯拉夫雪莲藕技术并在隋家店村建设南斯拉夫雪莲藕60亩,年产莲藕20余万斤,年增加村集体收入12万元,60余户村民因流转土地直接收入4.2万元,30余名村民因务工增收10余万元。年再次流转土地亩,建设了雪莲藕育种基地,发展辐射整个沂南的万亩雪莲藕产业合作社。形成了雪莲藕种植,泥鳅、小龙虾养殖,藕粉、荷叶茶、莲子等藕产品深加工,荷花欣赏休闲旅游,电商等覆盖整个莲藕产业的发展模式。村民通过流转土地年净收入16万元,带动村民就近就业,通过务工预计第一年收入40万元,以后每年务工收入20万元。▲莲藕丰收,村民笑逐颜开随着乡村振兴的起步,各地现代农业的蓬勃发展,村民的思想逐渐在改变。结合村民的想法,王加为决定带动村民一起在发展高效温室蔬菜大棚上加油奋进。建设高效蔬菜大棚5个,增加集体年收入10万元,同时带动了周边群众提升蔬菜种植水平,大大增加了蔬菜种植户的收入。扶贫车间,可实现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进而达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目的,具有“1+12”的放大效应。于是他又积极争取扶贫资金55万元,在隋家店村建设平方米的扶贫就业加工车间。可解决30名贫困人口就业问题,同时增加村集体年收入4万元。在冯家村通过新发包扶贫加工车间,村集体增收3万元,协调资金50万元投入贯头村高效蔬菜大棚项目,村集体每年增加收入4万元。▲村民在高效蔬菜大棚里采摘黄瓜王加为告诉:“第一书记的工作不仅仅是个政治任务,更是一个良心活。第一书记只有切实‘下的来、蹲的住、融得入’才能让村民觉得‘靠的住、信的过、用的上’,才能‘讲的透、说的算、做的实’。做好工作,实实在在为群众谋福祉,需要发自内心的热情、耐心和毅力,我觉得这就是人的人民情怀。”自他入村以来,两个村共实现“户户通”硬化3万多平方米,彻底解决了群众出行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土问题。农村地区的夜空最亮,可村民夜间出行漆黑一片,王加为对隋家店村、冯家村两个村进行亮化,安装太阳能路灯余盏,同时结合“天网”工程,村内主要路口实现了治安监控探头全覆盖,有效的控制和防止了治安案件的发生。▲王加为带领村民安装路灯基础设施提升了,村里环境美了,扶贫项目上马了,村民增收致富了。大家伙物质财富有了,那精神财富怎么创造呢?想到这里,王加为就开始琢磨如何丰富村民的文化和精神生活。王加为多方筹集资金30余万元,在两个村建设文体广场4处,并邀请临沂画师对广场四周墙壁进行了墙绘制作,美化了环境,丰富了群众生活。“百善孝为先”,在推进村里移风易俗、倡树社会新风正气过程中。王加为认为,人心是最柔软的地方,用最容易触动人心的孝善来推进工作,可以事半功倍。以孝治村,在王加为与村“两委”的努力中慢慢推开了。成立孝心养老基金理事会,统筹社会资源及子女缴纳的孝心基金,建立村级孝善养老基金就是以孝治村成功的一步。对两个村名70岁以上老人以现金红包的方式入户发放孝心养老基金,不仅营造起了全村人人敬老、人人爱老的良好风气,更有效解决了老人收入低的难题。驻村3年来,共发放孝心款91万余元,孝心物资折合资金3万余元。▲为村内老人发放物资及现金红包除此之外,“好媳妇”“好婆婆”“好夫妻”等评选也在村里火热开展。借助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评活动,村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层次在不断提升。王加为积极协调多家单位为村民创建了农家书屋,进一步活跃和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这三年最大的遗憾就是陪伴家人时间太少,尤其是驻村期间母亲做了两次大手术,我都没能陪在身边。”说起家里的事情,王加为充满愧疚,眼眶也逐渐泛红,“实实在在做点事情都会有得有失,收获成长的同时也要学会放弃。但是如果让我再选一次,我还是会选择这样做。”让我们为第一书记王加为点赞!!!作者/来源:爱沂南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997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