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泥鳅 >> 泥鳅的习性 >> 仁怀市苍龙街道四型经济鼓起村集体钱
近年来,仁怀市苍龙街道党工委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立足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发展“四型”村级集体经济,助推乡村振兴。 “无中生有”发展特色产业 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仁怀市苍龙街道走出了一条“无中生有”的发展路径。 苍龙街道立足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引进贵州斛王公司,整合领军人才、离岗创业干部、返乡创业人士资金、技术等优势,“三帮一”发展亩近野生铁皮石斛扶贫产业。
该基地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47户人。采取保底分红和利润分红模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下坝村将提取公司利润的10%作为分红,其中5%用于贫困户分红,3%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2%作为流转土地的农户分红。
据公司负责人介绍,铁皮石斛适宜在凉爽、湿润、空气畅通的环境中生长,在林下种植石斛,既盘活了森林资源,又不破坏生态,而且种植技术简单、投入少、管理易。 除了铁皮石斛外,下坝村的台湾泥鳅也喜获丰收。下坝村依托丰富的水资源优势,引进贵州淡鳅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土地流转和村级集体经济入股的方式,养殖台湾泥鳅42亩。
在发展泥鳅养殖前期,该基地一直采用从外地购买泥鳅苗投放养殖,但外购苗运输成本高,成活率也受到一定影响。 于是,村支“两委”和公司负责人外出考察,学习育苗技术,形成了集泥鳅孵化育苗、苗种出售、泥鳅养殖、泥鳅销售为一体产业链条。养殖的泥鳅个儿大,肉质鲜美,很受市场认可。 能人示范带动 注入新活力 每天早上,家住石抗坝村的谢孝先都会准时从家里出发,前往村里的水厂上班。年,她成为村里水厂的一名工人,家里的日子也越过越好。“几分钟就到厂里,一个月有多元的工资,一年下来有2万多元,下班回去,还可以在家做农活。”谢孝先说道。 青峰龙泉有限公司是本村村民穆小琴返乡创业的一家纯净水厂,全厂10余名工人,两套处理水设备和一套罐装设备,是名副其实的微型工厂。据穆小琴介绍,当时修建水厂,就是因为投资小,比较稳定,见效快,而且能够带动就业。
在石抗坝村,苍龙街道仓荣小学教师田治勇离岗创业,在石抗坝村发展绿色蔬菜种植。 田治勇的种植园规划以蔬菜、菌类种植为主,总投资20万元,规划面积约30亩,园区划分为蔬菜种植核心区、采摘体验功能区、科普教育功能区,种植园解决了附近村民就业20余人。 守着金土地,不能让农民再过穷日子。乡村振兴,强村富民,利用好点土成“金”的人才资源是一大关键。据了解,在苍龙街道,像穆小琴、田治勇一样的创业代表并不少,他们带来了经验、项目、技术和资金,带领乡亲们一起奔小康,助推乡村振兴。 盘活闲置资源 资源变资产 村级闲置资产资源,是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宝藏,关键在于盘活。苍龙街道盘活科普馆、闲置的土地、办公阵地等资源资产,利用出租或合作开发等形式,实现了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
在水塘村,贵州拓展训练中心租用村里的园区管理房为办公阵地,依托草木年华景区和科普馆,提供拓展训练、趣味活动、心灵探索、徒步露营、亲子活动、青少年社会实践、安全教育等服务项目。 龙井社区、中元村、五里碑社区等通过广告牌、闲置土地、办公阵地出租,引进莎莎舞蹈学校合作经营等形式,盘活了闲置资产,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70多万元。
同时,苍龙街道立足农业资源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以“花园、果园、菜园、家园”为主的四园联动经济,打造了千亩葡萄、千亩桃园等农业产业,走出了集观赏、采摘等体验的农旅一体化产业。 拓宽领域 延伸服务触角 为进一步延伸服务触角,苍龙街道开发快递、仓储物流、停车场、超市、舞蹈学校等服务项目。 在中元村,建设了集销售、展示、储存、运输为一体的农产品展示物流中心,实现了农产品基地直供、仓储代管、分拣包装、物流配送的电商供应链模式。
今年,苍龙街道成立了仁怀市追梦桥人力资源综合服务有限公司,该公司采取保底分红+效益分红的方式分配利益,除了分配给贫困户外,取得的收益重点用于扶持贫困户发展和村级公益事业。待公司正式运营后,预计可实现产值多万元。 为进一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苍龙街道出台了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指导意见,建立1个30万元集体经济产业发展资金,实现8个村(社区)都新增1个集体经济项目,预计集体经济增收达万元,走出了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子。
“苍龙街道党工委始终坚持抓基层、强基础、实基础的任务,坚定做美城乡、做强农业、做优服务、做细治理的目标,因地制宜打出“组合拳”,鼓起了村集体“钱袋子”,实现了群众增收致富”,苍龙街道党工委书记曹伟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蒋洪飞
编辑徐春燕
编审陈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