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泥鳅 >> 泥鳅的习性 >> 想让孩子少玩手机,真正有用的办法,就是父
想让孩子放下手机,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你也放下手机。
父母言行不一,孩子不听话
威逼利诱让孩子不许玩手机,为什么孩子就是不听你的话呢?
是因为手机好玩,还是因为父母的话没有威信,其实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你自己一边目不转睛的刷着手机,一边却要求孩子不许玩手机。
因为疫情的关系,我们关停店铺,带着两个孩子回乡下爷爷家小住。
处于特殊时期,一家人都宅在家里玩手机,大人们倒还坐得住,就是2个孩子,因为不能去串门,找小伙伴玩,就不停的闹着要出去玩。
为了安抚萱宝,我就在手机上下载了识字软件,让她学认字。没想到小家伙阳奉阴违,私自下载了手机游戏,玩的不亦乐乎。
看她玩的时间偏长,家人们开始教育她。
爷爷说:萱宝你不能再看手机了,再看眼睛要近视了。
萱宝头都不抬的答:没关系,我可以像妈妈一样戴眼镜。
奶奶说:小孩子不能一直玩手机,玩多了会变笨的。
萱宝看着爸爸说:爸爸也天天看手机,他也会变笨的。
说了不听,萱爸就使出杀手锏,强制性没收手机,萱宝见手机被没收哇哇大哭。这时候婆婆又心疼孙女,出来打圆场,然把自己的手机给萱宝接着玩。
不知道这个场景,大家是不是很熟悉,反正我家这都要上演好几遍。
说的多了,萱宝反倒无所谓了,反正被没收了一个手机,还有另一部手机等着她。
孩子迷恋玩手机多半是因为无聊
其实萱宝以前,在自己家很少玩手机,倒不是我刻意控制,而是她每天都过得很充实,压根不会想要玩。
每天小区里都有一群小伙伴,陪她玩各种游戏,例如比赛骑自行车、玩躲猫猫、过家家等等。
就在疫情前,她们几个小孩子,开始玩医生游戏,还自制草药。她们把采来的野草,用石头捣成泥,装进有清水的饮料瓶里,让清水变绿色,看起来像药水一样,然后她们就用药水治病,常常玩的忘记了吃饭。
压根不会想着要玩手机,主要是这几天孩子们,都被关在家里,没有了玩伴,孩子天天待在家里,大人都抱着手机,孩子受影响,自然也就手机不离手。
父母不做坏榜样,孩子才能不上行下效
著名主持人董卿曾说: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那么你得先成为那样的人。
为了给孩子树榜样,董卿说,她从来不把手机带进卧室,而是选择在睡前和孩子一起读绘本。
而董卿的才华在《朗读者》和《诗词大会》两个节目中展现的淋漓尽致,让国人叹服。
记得杨绛先生在《我们仨》里,有一段关于女儿钱媛为什么爱读书的描写,书中说到钱钟书和杨绛夫妇,并没有特意的去培养女儿对读书的兴趣,一切不过是孩子模仿父母的行为。
书中说:当时只有一丁点儿大的钱媛看见父母在看书,便来抢书。于是,杨绛先生他们就为女儿买了一只高凳和一本很便宜的大书。钱媛便学着父母的样,一面看书一面在书上乱画。
何须父母苦口婆心的说教,反观我们自己,一边玩手机,一边说玩手机对眼睛不好委实可笑。
我们明知看手机的危害,但也也常常对手机爱不释手,不知不觉就变成了低头族。父母在手机上耗费时间过多,相应的也就压缩了陪孩子的时间,因此比起一味说教,父母先放下手机,孩子才能不玩手机
父母多陪伴,让孩子不无聊
昨天天气晴朗,勤快的公公早早就下田干活了,于是我们也带着萱宝一起去田里,我和萱爸帮忙干活。
萱宝则兴奋在田里采不知名的野花,扎成一束一束的售卖,假装自己是开花店的老板,不知不觉就跟着我们在田里疯玩了一上午,期间压根没有提玩手机。
到了晚上,我们又陪萱宝,看爸爸小时候的照片,让萱宝在毕业照里找爸爸。
十几年前的照片,她自然是认不出来的,但也仔细的找,看着那个都像爸爸,都最后也没找出了,直到萱爸只给她看,她居然说是姐姐不是爸爸。
后来在萱爸的童谣《捉泥鳅》中,萱宝进入了梦想,多神奇一整天孩子都没吵着玩手机,
都说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如果复印件出了问题,我们要做的不是去修改复印件,因为不管怎么修改都是错的,而是要去修改原件,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被孩子看在眼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的行为,因此想让孩子不迷恋手机,父母首先要放下手中的手机。
图片来源网络,侵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