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

环保种养模式让群众坐收渔利

发布时间:2024/1/14 19:35:00   
北京著名白癜风医院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labs.html

本文转自:西安日报

  记者高乐实习生郗婕妤

  种稻不仅得“稻”,还能得“鱼”得“蟹”。这样的“稻渔共生”“渔菜共生”模式你见过吗?7月15日,记者在长安区看到多个这样的“稻渔共生”“渔菜共生”的种养殖基地,通过发展稻田养鱼、养虾、养鳖、养鳅等多种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有力支撑农民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稻田养蟹开全市“稻渔共生”先河

  走进长安区王曲街道皇甫村大美林庄生态稻田,远处秦岭巍峨,身边稻田连绵、农舍散落,风光秀美,让人不禁怦然心动。

  大片绿油油的稻田生机盎然,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大美林庄稻渔共生养殖基地的工人们,正忙着把1万余只稻田蟹苗投放进稻田里。这是继稻鱼、甲鱼、泥鳅养殖成功后,该基地首次养殖稻田蟹,开全市“稻渔共生”的先河。

  在稻田边的田埂上,记者见到了林庄负责人高涛,他说,从年开始,他就依托皇甫村十里蛤蟆滩,发展稻田立体种养殖,通过土地流转,目前已整合生态稻田多亩。为带动当地村民一起发展,他们成立了专业种养合作社,并联合村民利用闲置庄基地打造乡村民宿,以农耕生产为背景,做好沉浸式田园观光,带动乡村旅游发展。

  “稻蟹种养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以稻养蟹,以蟹养稻的生态种养新模式。”高涛说,稻蟹种养可以提高土地和水资源的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蟹能清除田中的杂草,吃掉害虫,排泄物又可以肥田,促进水稻生长。水稻可为河蟹的生长提供丰富的天然饵料和良好的栖息条件。双方互惠互利形成良性生态循环,真正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

  “蟹苗1斤20元,我们投放了斤,预计能收获斤,去掉本钱,稻田蟹能收入6万元,水稻每亩能产斤,估价多元,利润还是蛮不错的。”高涛说,预计到10月份,长安产的稻田蟹就能上市,丰富消费者的餐桌。届时,市民也可以前来体验捉蟹,并进行美食加工。

  据悉,目前大美林庄稻渔共生养殖基地已经实现了稻鱼、稻鳖、稻鳅等共养模式,并将逐步向稻鸭、稻虾、稻蟹、稻鳝等稻渔共生模式发展。

  

  渔菜共生感受新型环保农耕技术

  如果说大美林庄稻渔共生养殖基地凭借着“稻渔共生”模式成为长安区种植养殖行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那么位于王曲街道曙光村的南山有渔农业综合体验园则依靠“渔菜共生”,让人们感受到新型环保农耕技术带来的巨大变革。

  养鱼不换水,水质还没问题;种菜不施肥,蔬菜却能正常生长。盛夏七月,在南山有渔农业综合体验园里,园主孙锦国正在给前来参观的市民科普他的农耕技术。

  简单讲,“渔菜共生”就是养鱼种菜结合起来,不用土壤肥料和农药的新型环保农耕技术。通过在鱼池高密度养鱼,让鱼粪经过微生物分解后给蔬菜提供营养,经过蔬菜吸收后的净化水再次进入鱼池,完成一个循环过程,从而实现养鱼不换水且无水质忧患,种菜不施肥也能正常生长的生态共生效应。

  “看,那几个大桶子里就是我养的鱼。”顺着孙锦国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了这些隐藏在大棚内用铁皮包裹着的鱼池上分别写着鲟鱼、鲈鱼、太阳鱼。水池直径约4米,高2米左右,池水顺着边沿不停地循环转动,底部则有许多管道与旁边的蔬菜大棚连接循环利用。

  “别小看这几个池子,一年能生产3万多斤鱼呢。”孙锦国说,你们看这些蔬菜多新鲜,都是无公害的绿色产品,游客来了都爱吃。随着销售稳定,技术成熟,孙锦国准备进一步扩大规模,引进新品种,力争达到年产20万斤的规模。

  

  一田双收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长安区依托区位优势,坚持试点推进,探索发展“稻渔共生”产业,已先后在五台、滦镇、王曲、王莽等4个街道,采取村集体经济主营、新型经营主体联营、养殖大户经营的模式,有效动员群众参与试点、撬动社会资本投入,累计流转稻田地余亩,投入资金万元。

  为确保试点取得实效,长安区聘请省、市、区水产专家4人,组建起养殖专家技术指导组,跟踪苗种引进、种养管护、技术提升。目前已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亩,推广稻鱼、稻蛙、稻鳖、稻虾、稻蟹综合种养,实现了“一田双收、一水两用”。随着稻田生产潜力得到充分发掘,水稻品质不断提升、农药使用大幅下降、水土环境持续恢复、人文风貌吸引增强,长安区已逐步形成生态友好、绿色循环、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

  据统计,目前周末赴长安区旅游的人数已达4万余人。随着游客增多,皇甫村打造出“读《创业史》、体验农耕、吃稻鳖稻鱼”的主题文化游;清水头村建成了“食稻田龙虾、赏千亩荷塘、游万亩桃园”的主题田园游;刘秀村形成了“食桂花球大米、品滈河牛蛙、喝长安黄酒”的主题酒文化游,让长安优秀农耕文化得到传承。

  据介绍,“一田两用”有效整合了水土资源,降低了生产投入,预计亩均稻米产值可达1余元、稻蛙产值余元。与传统水稻种植亩产值相比,可增加1元。“一田两用”实现了种养双收产业提质增效,让农旅融合,农民收入倍增,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683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