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发展网-农家科技记者?刘早生?李朋??特约通讯员?糜力?田杭可
初升的太阳爬过黛色的山峰,透过树梢,金色的阳光洒在希望的土地上,薄雾归隐,稻田青青,清风徐徐。立秋时节,行走在黔江区正阳街道积富社区的稻渔共生示范基地,绿油油的稻田与连绵起伏的青山、错落有致的村居、纵横交错的田园绿道相映成趣。稻田四周的环形沟里,更有数不清的鱼儿在不断翻跳。站在山腰望下去,一幅阡陌纵横、稻香鱼跃的宜人画卷尽收眼底。
▲钟富祥在田间察看水稻长势
近年来,退伍军人钟富祥在家乡积富社区积极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改变过去粗放粗管习惯,打造生态绿色、高效循环立体农业,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稻渔共生”效果,为增收致富开辟了一条新路径。
创业创新路上不停歇
钟富祥出生于黔江区正阳街道积富社区的一户农家,父母都是朴实本分的农民。“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衣服都是兄弟姊妹换着穿。”望着眼前的稻田,钟富祥回忆起了清苦的童年。
初中毕业以后,他应征入伍当兵,在部队勤学苦练、踏实肯干,多次被评为优秀士兵。退伍以后,他先后辗转广东、上海、成都多地打工,当过保安、装卸工,在流水线上也干过,年他回到黔江做起了生意,开过花店,做过鼠、蚊、蝇、蟑螂等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搞过绿化工程,历经许多行业,吃过许多苦,也积累了丰富的人生阅历。
受建筑行业不景气影响,钟富祥几年前做的几个与房地产相关工程的款项一直不到位,自己垫出去的资金收不回来,身上背负着几十万元的债务,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但面对困难,钟富祥没有怨天尤人,更没有逃避,而是决定从头再来,暗下决心要打个翻身仗。钟富祥的老家正阳街道积富社区离黔江城区只有几千米的路程,他时常回去看看老人,发现由于传统种植业效益低,村民们种地的积极性不高,很多土地闲置撂荒。在外出培训、考察学习中,他发现稻花鱼、生态大米这些农村绿色土特产品越来越受欢迎,于是就想到家乡有良好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发展稻田生态养鱼有独特的优势。同时,他也了解到随着长江流域“十年禁渔”政策的持续推进,黔江区正在大力推广稻渔综合种养,这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
“年底,我决定返乡专注发展生态农业,探索稻田养鱼,把家乡打造成集粮油种植、淡水鱼养殖、乡村旅游为一体的新农村。我这个人宁愿苦干,不愿苦熬。”钟富祥朴实地说。
年初,钟富祥在老家积富社区流转60多亩撂荒多年的土地,注册成立重庆钟哈哈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这些土地起初大多是零星分开的,不成片,钟富祥首先对这些土地进行了集中宜机化整治改造,让曾经不便耕作的“巴掌田”“鸡窝地”变成了宜机耕、机收的“整片田”。选择什么品种?稻和鱼怎么搭配?后期怎么管理?钟富祥心里都没有底。他深知做一个合格的新农人必须要懂农业技术,暂时没有过硬技术不怕,可通过不断学习,一步一步摸着石头过河,在实践中总结,逐渐掌握。钟富祥一边在网上学习稻渔综合种养相关的知识,一边在线下积极参加黔江区农业农村委举办的高素质农民培训。“得益于当地农业农村部门尤其是农技部门工作人员‘保姆式’贴心服务,我少走了很多弯路,也规避了很多风险。”钟富祥感激地说。特别是在培训中,他认识了许多农业专家,一闲下来他就虚心向专家请教,提升自己的农业知识水平,很快他实现了由入门到入行的转变。
“在专家指导下,开始我们试了五六个水稻品种,最后选择了比较适合武陵山区种植的野香优莉丝和野香优油丝作为‘稻渔共生’的稻种,放养的鱼类主要有鲤鱼和鲫鱼,以及少量的泥鳅和鳝鱼。”钟富祥介绍。野香优莉丝和野香优油丝两个品种很符合“稻渔共生”绿色生态种植模式的要求,在不施用化肥、农药前提下,长势良好,抗病性强,稻、鱼产量高、品质优,综合效益较高。
▲生态环境幽美的稻渔种养基地
为了保持土壤健康,种出生态无污染的大米,他的水稻全部采用人工栽插,肥料用的是生物有机肥、农家肥,生长过程中尽量不打农药、不施化肥,采用人工除草。虽然水稻产量比普通栽培的低一点,但是品质要高得多。当水稻抽穗扬花时节,大量的花粉颗粒落入田间,成为鱼儿的上等饲料,鱼儿吃了长得快、肉质好。
目前,钟富祥的稻田已形成“草-虫-鱼-稻-微生物”的微型生态圈,鱼类在水稻下活动,有效提高泥土的疏松度,促进水稻分蘖,减少杂草生长,大大减少了化肥、农药的用量,生产出的稻米更加饱满、清香;稻花鱼营养含量较高,其蛋白质含量为普通鱼的3~5倍,其肉质细嫩、味道香美、汤汁浓郁、口感佳,深受消费者喜爱。
“稻渔种养示范田块平均稻谷产量千克/亩,按照稻谷8元/千克计算,产值元/亩;平均增收鲜鱼重千克/亩,按照鲜鱼40元/千克计算,产值元/亩;综合产值元/亩。”钟富祥给记者算了笔账。稻渔共生带来的可观效益让钟富祥发展农业的信心大增,他的稻渔种养面积也在逐年扩大,从60亩扩大到80亩,再到现在的多亩。
稻香鱼肥好“丰”景,助力产业振兴
黔江九山半水半分田,“梯山为田,窖薯为粮”,山区普遍难以开挖池塘养鱼,宜稻、宜渔面积少。因此,利用有限的水土资源发展“以鱼肥田、以稻养鱼、鱼粮共存”的循环模式正合适。
▲稻田放养鱼苗
经过几年的发展,钟富祥的“稻渔共生”种养模式在黔江乃至周边地区都小有名气。钟富祥爱学习、擅经营,渐渐地成为稻渔种养业的行家里手,-年他连续被黔江区农业技术服务中心聘为特聘农技人员,为黔江区农户、合作社及家庭农场提供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服务,向村民传授现代农业生产技术。
现在,他的基地成了农民田间学校,已开展技术培训10余场(次),培训余人(次)。听了钟富祥的课后,许多村民感到受益匪浅,城南街道南家社区的陈福祥就是其中一位:“我到钟富祥那里学习之后,觉得蛮好。”陈福祥也流转了六七十亩土地,开始复制“稻渔共生”种养模式。
有了名气后,酉阳、彭水,甚至湖北咸丰一带都有人来学习,钟富祥总是倾囊相授。目前,钟富祥已带动数十名农户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殖。除了提供技术支持,他还为他们提供鱼苗、稻种等咨询服务,依托自己多年形成的销售渠道包回收销售,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我的心愿是带动更多群众嵌入到产业链上,实现多产业增收。”钟富祥说。在他的带领下,公司又开始扩大稻渔种养基地,并同步开展宣传、培训,带动周边乡镇种植,让更多的群众增收致富。
一方面输出自己的种养模式,让更多的村民能从中获益,另一方面,钟富祥也在不断进行新的尝试,力图超越自己。钟富祥谈到,他还在“下一盘更大的棋”:通过延长产业链,走农旅融合发展之路。在积富社区稻渔基地,钟富祥已尝试在田间地头种上果树、花卉、蔬菜、瓜果,他的规划是逐步开发摸鱼、钓鱼、割稻、糍粑制作等休闲体验项目,让广大群众在体验中思忆乡愁,打造兼农事体验、观光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美丽田园,并通过举办稻米品鉴会、稻渔丰收节等活动提升产业附加值,走出一条具有武陵山区特色的粮食生产安全与渔业增产增收相协调、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统一的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新路子。
《农家科技》(年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