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泥鳅 >> 泥鳅的天敌 >> 土匪头子被处决前,从容赴死令人敬佩,将军
年,法军侵略越南一带,将军队驻扎到镇南关边上,还信誓旦旦地要打进中国广西。
然而,法国军队却被一支土匪兵弄得心烦不已,他们就像是泥鳅一样,怎么都捉不到。
好不容易,法军终于在一次突袭中捉到了土匪兵的头头,并交给时任广西提督的苏元春处理。
苏元春为了平息法军的怒火,决定把土匪兵全部砍头。在一连砍下23个人头后,刽子手走到了这个头头的面前,然而当他高高举起大刀时,竟被对方的眼神吓住了。
场景模拟
只见这个头头目光狠毒地看向苏元春的家人,其中含义不说也能明白。
苏元春更是大惊连忙喊道:“住手!此人不杀,放走!”
他身旁的官员大惊,这个土匪头头老是坏事,清朝已经抓捕很久,可怎么现在要把他放走呢?
只听苏元春解释道:“此人留着还有用,日后必成大才!”
后来果然如他所说,这个土匪头头在25年后成为名震一方的大提督,李宗仁都是他的部下。
那么,这个土匪头头究竟是谁?苏元春为何如此笃定他一定能成才呢?
苏元春
聚义绿林
在16岁以前,当小偷、做乞丐是陆荣廷的唯一生存方式。
在他1岁的时候,家里的顶梁柱去世,只留下孤儿寡母相依为命。陆荣廷的母亲欧氏是个十分柔弱的女人,丈夫死后,原本就一穷二白的家庭还遭到了家族中其他亲戚的“洗劫”,让她觉得无所依靠。
所以在不久后她就嫁同县的另一个男人,但由于当地有不带前夫之子随嫁的习俗,欧氏就把两三岁的的陆荣廷托付给邻居收养。
尽管等她给现任丈夫生了孩子后,与陆荣廷的来往就越来越少,但给邻居的抚养费一直没断过,陆荣廷还靠着这笔钱进入学堂念书。
然而命运对陆荣廷的锤炼远不止于此,在他10岁的时候,欧氏也因病撒手人寰,诺达的世界就只剩下他一人了。
因为断了生活费,邻居也不再管陆荣廷,让他一个人到街上流浪。
场景模拟
年幼的陆荣廷没有技术也干不了苦力,就只能干些小偷小摸的事情,每天偷点吃的果腹。
后来他偷东西的事情在县里传开了,商家一见到陆荣廷靠近铺子,就立马将他赶走,他也少因为这种事挨打。
或许是因为过早地进入社会混生活,陆荣廷有着远超同龄人的成熟。他组织当地的一群穷小孩偷玉米、偷鸡鸭,事后“分赃”也很公平,一帮小孩都管他叫“大哥”。
但到了16岁,陆荣廷意识到自己不能一辈子都靠偷和乞讨过日子,就去伞铺当学徒。
可他的性格注定不能老实本分地坐半天,也没办法静下心来学手艺,所以拜师一个多月后,陆荣廷就离开家乡。
离开师傅后,他又重新做回小偷。偷来的钱全都砸进赌场后,他又继续在街上偷鸡摸狗,如此往复循环。
17岁时,陆荣廷被全县所不满,被迫从龙州流浪到外地。
场景模拟
年,法国军队攻陷镇南关,离广西不过一两天的行程,得意忘形之际,他们竟在关前竖起一块牌子,上面写道:“广西的门户已经不存在了。”
然而在这危急的时刻,被李鸿章派来守护疆土的广西巡抚竟然消极避战,甚至还未战就先遁走。
消息传回北京后,在朝廷里引起一片哗然。担任吏部主事的唐景崧自发请缨,在民间拉起一支部队对抗法军,号称“景字营”。
时年26岁的陆荣廷毅然加入军队,他以前在邻居那里习得一手百步穿杨的好枪法,因此在战场上十分勇猛,很快就得到了唐景崧的赏识。
但可惜的是,由于法国不断地向清朝廷施压,这只军队被迫解散了,陆荣廷也重新回到流浪的日子。
更可气的是,官方还将这些为国而战的“兵”称为“游匪”,还下令剿灭他们。
法军老照片
清朝廷这种翻脸不认人的行为把陆荣廷气得不行,他立誓要自己组建一支小军队去打法国人。
身边的人都嘲笑他不知天高地厚,但谁也没想到,陆荣廷居然真的由此开启风光无限的绿林生涯。
被军营遣散后,他带着几个兄弟结成小帮派,在山林打劫走私鸦片的和落队的法国人。
有一次,陆荣廷劫到几十斤鸦片,让这个小帮派发了笔横财,便用钱买了几支枪“升级”为土匪。
后来,他们又用这几只枪抢劫了更多的鸦片商,还邀请村里的人和他们一起干这事。
乱世英雄起四方,有枪就是草头王。
在那样混乱的年代,清朝廷失去威信力,百姓就不再寄希望于政府,而是将目光放在群雄四起的“土匪窝”里。
因为抢得越来越多,陆荣廷的队伍也越来越壮大,最多的时候竟然达到了上千人。
陆荣廷
为了方便管理,他还给手下立了三个铁规矩:
首先,不能抢劫中国人,哪怕对方是臭名昭著的商人,也坚决不动手,但贩卖鸦片的可以抢劫;
其次,不抢穷苦人,遇到合适的青壮年还可以拉到寨子里;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不能对附近的越南人打主意。
按照陆荣廷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们在这里吃饭,就不要对人家动心思,要打劫就去远一点嘛!”
“这个不杀!”
往后两三年,陆荣廷的军队专抢法国侵略军的枪支和钱财。
因此,中国的政府不会派兵捉他,越南边界的老百姓在暗中给他们送粮食,他的部队还有“义匪”之称。
尽管陆荣廷没读过几天书,也没什么墨水,但对“义”字却十分看重。
梁山好汉以“义”相聚,在他看来,自己团结众人的根本原因也是“义”。
陆荣廷的发展路线也和其他土匪大不相同,他打劫不靠人多,而是靠头脑。
他的探子打听到法国军队只有十几个人时,他就带上三十多个人去;打听到法军人多时,他就邀请其他土匪一起去。
作为这支民间武装的头领,陆荣廷总是冲锋在前,撤退在后,分赃公平,以至于民间都乐得喊他一句“侠士”。
陆荣廷
在对抗法军的期间,还发生过不少好笑又稀奇的事情。
据后来成为陆荣廷部下的李宗仁回忆,有一次法国的“七划”(指法国军官袖口上的金色条纹数,越多代表官职越高)指挥官亲自出马,追到山路前时在树干上发现一张字条,是陆荣廷所留,上面写着:
如你不停止前进,将有杀身之祸。今先一试小技,射你的右臂而不伤骨。
法国军官看完后不以为意,哈哈大笑地将字条取下。可他刚伸手,山间就响起一声枪响,果然将他右臂击伤。
“七划”大惊四色,不敢再继续前进,立马带着军队掉头撤退了。
诸如此类的事情还有很多,陆荣廷还曾将法国俘虏牵到死于法军枪下的土匪墓前,把周围几个村的全叫来围观,当众把这个法国兵砍头,获得一片叫好声。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待这件事,可能会觉得有些残忍。但在当时的那个环境下,百姓深受侵略者的伤害,陆荣廷这么做能够得人心也就可以理解了。
法国军队每每都被陆荣廷搞得心烦意乱,却又拿他没有办法,只好向清朝廷施压,让政府派兵捉拿这支民间散兵。
朝廷把这个任务派给了当时的广西提督苏元春,命令他尽快剿灭陆荣廷。
苏元春
年夏天,陆荣廷在打劫法国人时失手了,被法军抓捕。但由于当时清朝和法国签的有协议,他们就没有杀了陆荣廷,而是交给苏元春处理此事。
苏元春不敢糊弄了事,下令把这群土匪全部砍头。
之后,被抓捕的人都被移到刑场上,刽子手一连砍掉陆荣廷23个手下的人头。
等刽子手到陆荣廷面前时,他又高高举起锋利的大刀,瞄准了陆荣廷的后颈。
就在要砍下去的一瞬间,陆荣廷忽然抬起头,眼神犀利狠毒地盯着站在苏元春身边的家人。
不知是这样的眼神把刽子手惊到了,还是他砍了太多头手臂劳累了,在下刀的时候竟然砍偏了。
然而,就在他又举起大刀的时候,却忽然听到苏元春大喊:“住手!这个不杀,放人!”
场景模拟
苏元春神情严肃地盯着陆荣廷,刚刚他捕捉到了对方那个犀利的眼神,很担心陆荣廷的手下日后会对他的家人下手。
除此之外,他还起了惜才之心,认定陆荣廷日后留着还有用。
枭雄末路
将陆荣廷救下后,苏元春开始思考给他什么出路。
一方面,他的确很讨厌陆荣廷老是给政府找麻烦,使他心神不宁;
另一方面,陆荣廷打的是法国侵略者,而且从不伤害中国百姓,在民间有着一定的威望。
不但可以利用他措法军的锐气,将来说不定能成才,因此苏元春在取舍之间来回摇摆不定。
思虑良久后,他还是决定留下陆荣廷。但为了掩人耳目,苏元春提前和陆荣廷商量好,每次政府派兵来清剿土匪前,都会先派人到水口纤卖草鞋,以此为暗号,表示清军即将来临。
得到消息后,陆荣廷就会率领部队转移到安全的地带,避免和苏元春的部队接触。在不断转移的过程中,他的部队还日益壮大了。
苏元春有个条件,那就是陆荣廷必须将从法军那里抢来的东西上交一部分给朝廷,陆荣廷也很痛快地答应了。
陆荣廷
但这件事在边关的官员内部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保守派认为应该将陆荣廷彻底剿灭,以免日后东窗事发,朝廷会追问怪责;
另一派的人则与苏元春保持一致的意见,觉得将陆荣廷留下来可以抵抗法国侵略者,还能稳固民心。
两派你争我吵,让苏元春十分头大。最后,他选了一个让两派都安心的法子——将陆荣廷招安。
和当初宋朝招梁山好汉一样,苏元春打算先礼后兵,如果陆荣廷肯归顺朝廷,那双方就和和气气地坐下谈条件。
为此,他先派陆荣廷的表兄弟到山上劝降招安,还把陆荣廷的表侄扣押起来当人质。
表兄弟一见到陆荣廷就把事情说了一遍,还给他分析了当下的局势,接着问道:“你现在这样做下去有什么出头的日子?”
陆荣廷不爱听这话,呛道:“不做又有什么办法!”
表兄弟趁机劝他招安,他头头是道地讲述招安的好处,还说苏元春可以让陆荣廷继续当这支部队的头头,并且朝廷还会给这些“土匪”们发俸禄。
陆荣廷一听招安条件这么好,乐呵呵地答应了。
看似三言两语就把他“哄骗”了,但其实陆荣廷还有更深层次的考虑。
那时,这支散兵正处于战或和的关键时刻,山下不远处已经聚集了数倍的清军,若是他不肯招安,那结局就是死路一条。
并且,由于陆荣廷缺乏阶级意识和政治信念,一直认为效忠朝廷就是正统行径,所以对他来说,招安后当个官员也是光宗耀祖的事情。
被招安后,陆荣廷被编入“建字营”。初时,他不相信苏元春,把带来的兵马分成10份,一方发生变故时容易脱身。
然而,随着清朝王室对侵略者的步步退让,清朝逐渐衰落,民间的力量逐步成为主要革命者,已经代替苏元春成为广西提督的陆荣廷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于是,他主动去拜见了孙中山,投奔革命军。往后,他带领军队讨伐袁世凯,成为广东督军,一时间风头无两。
但可惜的是,由于陆荣廷思想落后,再后来风起云涌的革命浪潮中没能跟上节奏,被曾经的手下李宗仁赶下台,落得个声名尽失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