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泥鳅 >> 泥鳅的天敌 >> 儿时的你捉过泥鳅吗曾经田边稀泥里到处都是
说到抓泥鳅,陌上花就不由自主地哼起了那首《捉泥鳅》的歌曲:
池塘里水满了雨也停了
田边的稀泥里到处是泥鳅
天天我等着你等着你捉泥鳅
大哥哥好不好
咱们去捉泥鳅
……
这是一首流行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歌曲,在那个年代,对于城市的孩子来说,可能只是听过或唱过这首歌。可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这可是他们真实的生活场景,也是他们童年的一个乐趣。
陌上花就是属于那个年代的农村孩子,歌里所唱的捉泥鳅的场景,就是陌上花所经历过的。捉泥鳅最好的季节是在夏天农忙时节,在陌上花所处的南方,这个时段有个特定的名称—“双抢”季节。
什么叫“双抢”呢?在南方,一年通常会种两季水稻,就是早稻和晚稻。早稻大致在七月成熟、收割,之后片刻都不能耽搁,须得立即翻田插秧种晚稻。因为晚稻成熟得两个月,八月插秧十月收获,如果错过了时间,收成就不好。
所以农家在七到八月这不足一个月的时间里得抓紧抢收稻谷,抓紧抢着插秧,这就是“双抢”。为了不耽误时间,那会儿家中的大小劳力全都得顶上。
虽然那个年代的农家孩子自小就是干农活干惯的,但一年中劳动强度最大的就顶数那几天了。不过,累归累,这时却也有别样的乐趣,这捉泥鳅就是其中之一。
田里稻谷一收割完,一个个的泥鳅孔眼就全都暴露了,此时正是捉泥鳅的最好时机。
我们一群小孩子就会拿个小锄头照着孔眼挖,若是田里泥土比较稀软的,就直接用手挖,轻轻松松地就能挖到好多肥美的泥鳅,带回家让妈妈洗净做成美美的菜肴,既饱了口福,又增加了营养。
那会儿,除了稻田里,还有浅塘里,田边的沟渠里都能时不时地见到泥鳅的身影。几个小伙伴一起,或者划个圈子,两手张开,贴着水底一起合围;或者拿个簸箕,一个赶,一个提。总能捉到不少泥鳅。捉了泥鳅之后,我们还会将小的仍旧放生回原处,只留大的。
可是,近年来,在陌上花村里,同样是那些水田、沟渠和浅塘,但野生泥鳅却是越来越少见了。细细想了想,原因可能有这几点。
1、生存环境遭污染
虽然早前种田也用化肥和农药,但远不如现在用的这么频繁。久而久之的,水质就受到了污染,因为水是流动的,周边的沟渠、池沼等也会受到影响,不利于泥鳅的生存及繁殖。
2、利益的驱使
以前人们捉泥鳅,都只是捉了自己食用,而且也是隔三差五的,并不会天天捉,夜夜捉。再者大多也会像陌上花那样,捉了小的会将其放生。所以泥鳅的繁殖平衡并末遭到破坏。
但随着市场上对野生泥鳅的需求加大,价格日益升高,涌现了一大批专门捕泥鳅贩卖获利的人。
为了获得最大化的利益,他们不仅天天捕,而且不管大小,全都一网打尽。比如有些人会用电鱼机,所到之处,再灵活的泥鳅都逃不过被电的厄运,非死即伤。还有些人会用药,在泥鳅较多的出没地喷上药物,管你是躲在地下多深的角落,都会被逼出地面,不管大小,无一幸免。
3、栖息地减少
泥鳅主要栖息在沟渠、水田、池沼、浅塘等各种浅水多淤泥水域的底层,属于底栖鱼类。它的适应性本是极好的,既能生活于水下,也能在水面上进行呼吸。即使水域无水,它也能钻入土中,只要土壤有水分,不至完全干透,它就能长时间存活。
民间有句话叫““千年草籽,万年鱼籽”,说的就是泥鳅这些鱼类,它们的鱼籽能在泥土中存活很久,只要温度适宜,水分充足,又会生生不息地孵化繁殖。只是,如此生命力旺盛的生物,却挡不住一些河道、沟壑、池沼的完全干涸。
朋友们不难发现,自己村子里的很多水域,要么就是面积减小,水量减少了;要么就是完全干涸废弃了;要么就是抽水填土改做他用了。泥鳅们赖以生存的栖息地每年都在大量减少。
现在有很多农村旅游景点有那种捉泥鳅的体验项目,想要再重温儿时的“田边的稀泥里到处是泥鳅”的场景,怕是要去交钱参加此类活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