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

封闭环境下的改弦易撤,改变不了重蹈

发布时间:2025/3/26 11:48:40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大使 http://hunan.ifeng.com/a/20180327/6461888_0.shtml
被后世誉为“宗圣”的曾子之所以能够名垂千古,与老师孔子并驾齐驱,是因为终其一生皆在奉持“灵魂三问”--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恰恰是这“灵魂三问”的横空出世,才开创了“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先河。

既然儒家认为修身的功效不可替代,便意味着“返观内视”乃是每一个人的必修课。倘若在生活中下点“认不是”的功夫、添些“找好处”的色彩,何尝不能脱胎换骨呢?

安身立命,反省为先,凤凰涅槃,随方就圆(图)

古往今来,不晓得有多少读书人立下做圣贤的宏图大志,从倡导“天人感应”的董仲舒、撰写《太极图说》的周敦颐,到笃行“横渠四句”的张载、崇尚“童心说”的李贽,均在修身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虽然做圣贤的风险太大、成本太高,稍有不慎,就会粉身碎骨,但人们对智慧的渴望、对真理的追求、对天道的憧憬从来没有放松过。

正所谓“古人争罪,今人争理”,纵观当今世界的发展态势,各种冲突、仇恨、矛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每一个人喜欢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声色俱厉的驳斥对方的“荒谬”,似乎只有自己的看法、论点、主张、建议均为合理、永远“放之四海而皆准”。

要知道,即便神机妙算、足智多谋,也很难在“无常”的魔爪下死里逃生。纵然已经大彻大悟,也不可在众目睽睽之下狂妄大胆的夸耀“识尽天下字,读遍天下书”。

一场冲天火,毁灭生态林(图)

唐朝有两篇振聋发聩的名文点中了历史教训的死穴--杜牧的《阿房宫赋》和柳宗元的《敌戒》。

然而,无论是“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的警示,还是“敌存灭祸,敌去召过”的敲打,依旧叫不醒混沌麻木的“装睡人”。

敢于纳谏和直谏的君臣足以创造“长治久安”的奇迹(图)

对一个性情高洁、崇尚艰苦奋斗、笃行“披褐怀玉”的智者来说,哪怕撤掉了所有的监管系统,都不会怀疑他的“夕惕若厉”鱼目混珠。

你可以过着“处其实,不居其华”的日子,也可以和“外其身而身存,后其身而身先”为伍,但别指望他人具备与之同样的觉悟。

要知道,吃、喝、嫖、赌乃滚滚红尘的缩影,纵然你心甘情愿的放弃荣华富贵,做世人的道德楷模,高举维护公平正义的旗帜,可那是你个人的权利和义务。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谴责这个世界的“毛病”,注定被现实打脸。

灯红酒绿腹脐笑,纸醉金迷臀股吊(图)

教训好比滑不留手的泥鳅,无论利用什么工具,就是没有办法教它乖乖的“请君入瓮”。即便擒拿得住,也会让你头昏眼花、精疲力尽。

我们常常以为胜券在握,却不明白藏匿在阴暗处的一念之差足以毁掉全部业绩。这并非刻意标榜“守业更比创业难”,而是规劝大家宁当“老实人”、莫做“精细鬼”。

成也“艰苦奋斗”,败也“好逸恶劳”的卷土重来(图)

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的后序指出,现在谈论“以史为鉴”尚言之过早,哪怕外壳刷新了,也更换不了内存,该杀的人还会杀,该造下的恶业还会造。万事万物均有发生的理由。可以超越历史的,方能称得上“以史为鉴”。

然而,我们每一个人既无法超越历史,也无法超越自己,因为我们拥有难以克制的欲望和弱点--我知道,我知道,就是做不到。

假设仍然沉湎于旧时代的林林总总,必然充当“逆之者亡”的活靶子,让“零和博弈”的浪潮更加凶猛。但愿这种没完没了的局面尽快走下二十一世纪的舞台,让“光”和“热”照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使之波澜不惊、云淡风轻。

明知故犯必然让“变态”无孔不入(图)

尊古崇新,知变守常,这是八善堂先生的第篇推送,感谢你的阅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887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