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张家界日报
张健全
“孙子,今天中午我们一起到沿塘后面的田坎上砍点柴,好不好?”奶奶问道。为了给父亲减轻每天早晚到山上砍两次柴的负担,作为当时已懵懂懂事的我,没有半点推辞,欣然答道——“好啊”。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农村,由于生活条件欠佳,家中做饭、煮猪草都需柴草加热,又由于没有当今的液化气、电能、煤球等能源,人们只好乱砍乱伐,满山遍野的茅草都已割完,哪怕山上的树兜,都被人们刨下来,上山砍柴成了我们暑假放假后必做的功课。
那天中午,冒着三十多度的高温,我与奶奶路过村里最大的沿塘边。由于一连已有几个月未下雨,各个池塘为了灌溉庄稼,早已放干池溏中的水,哪怕池塘中间还有一窝水,人们都会用桶子舀水,顺着水沟,不断地流进已快干裂口的水稻田里,让快要抽穗的水稻吸上一口水,希望秋季多点儿收成。
这时,我踩在池塘边已裂开的泥土上,只听到沿塘正中央的一洼泥巴中,发出“唧唧唧”的声音,我很呐闷,这是什么声音呢?但为了完成砍柴任务,只好拿着镰刀,爬到田坎坡上,不顾草丛中蛇的出现,我与奶奶砍了一捆柴,冒着酷暑,将柴背回了家。
下午,当太阳快落山时,一向爱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我,独自一人又来到中午发出“唧唧唧”叫声的池塘中,当我将手放进泥巴中一翻时,天啦!无数条泥鳅露出白晃晃的肚皮,就像蜂箱中的蜜蜂一般,太多了!由于干旱,水源越来越少,湿地逐渐集中,手一翻,密密麻麻一大片,满手都是泥鳅。终于让我知道了中午池塘中发出“唧唧唧”声音缘故:原来,由于高温与数月未下雨,池塘中的泥鳅,缺乏水的滋养才发出此翻“唧唧唧”的声音。
这时,又让我回到了曾经儿时读书的岁月,为了饮水,大家要么远赴数里,前往天坑中,用数米长的麻绳将桶子吊下去,能舀到半桶水都是幸事;要么到邻近的小溪最洼处,用水瓢满满舀上半瓢水,一句俗语说得好“满罐子不荡,半罐子起波浪”,挑回家,桶中的水少得可怜,这时真正懂得水的重要性!
没有桶子怎么办?我跑到荷塘边,摘下一片荷叶,将泥鳅放在荷叶里。这时,正在经过的伯母看到这种情景,站在堤上一吆喝“大家快来捉泥鳅啊”!不到几分钟,邻里乡亲全部出动,提着桶子,纷纷下到池塘里,一场精彩的提泥鳅大战马上上演。过后,乡里乡亲都为我的大气分享点了一个美美的赞!
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家乡由于乡村振兴带来的福利,早已旧貌换新颜。昔日门前光秃秃的山上,早已绿树成荫,松海茫茫。平坦的水泥路面上,太阳能路灯给归家的游子远离城市的喧嚣。每到周末回家看望老母亲,小住一晚,夜声人静时,躺在床上,空气是那样的清新,环境是那样的静谧,门前的池塘水波荡漾,几只野鸭悠闲的划来划去,让这里永远成为记得住乡愁的地方。
“唧唧唧”的泥鳅声成为了我终生的回忆,也成为了当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的一道深深地烙印。行而不辍,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