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

国宝重器三星堆文化出土玉石器

发布时间:2023/2/2 2:06:08   

三星堆遗址是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4世纪世界青铜文明的重要代表,对研究早期国家的进程及宗教意识的发展有重要价值,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它是中国西南地区一处具有区域中心地位的最大的都城遗址。它的发现,为已消逝的古蜀国提供了独特的物证,把四川地区的文明史向前推进了多年。

三星堆遗址的发现,始于当地农民燕道诚于年淘沟时偶然发现的一坑玉石器。年春,在广汉县传教的英国传教士董笃宜听到这个消息后,找到当地驻军帮忙宣传保护和调查,还将收集到的玉石器交美国人开办的华西大学博物馆保管。

那么,三星堆文化都出土了哪些堪称国宝的玉石器?

1、玉璋

三星堆一号祭祀坑出土,

通长38.2厘米。

玉璋的器身呈鱼形,两面各线刻有一牙璋图案,在射端张开的“鱼嘴”中,镂刻有一只小鸟。

鱼鸟合体的主题,寓意深刻,可能与古史传说中古蜀王鱼凫(fú)有关。

玉璋

该器制作精美,综合运用了镂刻、线刻、管钻、打磨抛光等多种工艺,在选材上,还充分利用玉料的颜色渐变,随形就势以表现鱼的背部与腹部,可谓匠心独具、巧夺天工。

2、玉璋

三星堆一号祭祀坑出土,

通长25.2,宽7.2厘米。

玉璋

射端分芽开叉,多齿状扉棱向器身两侧充分展开,恍若张开的翅膀,极为美观漂亮。

3、玉戈

三星堆一号祭祀坑出土,

通长40厘米,宽10.1厘米。

形体宽大,援呈三角形。在援本部的两面正中阴刻有长方形的几何纹饰。

玉戈

全器呈黄褐色,上有流水状纹理,色调明快,通体打磨,线条流畅,制作精美。

4、玉斧

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

高20厘米,宽6厘米。

玉斧

形状略呈梯形,刃部较宽,为单面弧形刃,器身两侧平直,端部呈方形,中部有一圆穿。

5、玉剑

三星堆一号祭祀坑出土,

残长28.2厘米,宽3.4厘米。

前锋残断,剑身呈竹叶片状,剑身一面凸起,另一面两侧平,中间呈弧形下凹。扁茎无格,茎上有一圆穿。

玉剑

玉制的剑目前在全国仅此一件,其形状与后来在四川地区广为流行的一种青铜“柳叶剑”很相似,应是巴蜀式剑的“鼻祖”。

6、玉凿

三星堆一号祭祀坑出土,

高20厘米,宽1.9厘米。

玉凿

器形细长,呈圆柱形,刃部似泥鳅头状。通体打磨,晶莹剔透。

7、玉璧

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

外径17.8厘米,孔径6.7厘米。

玉璧

肉面平,上有数同心圆阴线纹,各组同心圆之间的距离相等,显然经过精确的计算,阴线纹线条均匀流畅,表现出极其高超的冶玉技术。

8、玉戚形璧

三星堆一号祭祀坑出土,

长20.8厘米,宽9.3厘米,孔径3.3厘米。

器形长而薄,两端呈圆弧形,一端宽,一端窄,中间有一圆孔,孔璧高高凸起,这是三星堆特有的器型。

玉戚形璧

因形似古代的一种兵器——戚,故命名为戚形璧。也有学者认为,这是一种玉制的农具,称其为“玉锄”。

9、玉琮

三星堆遗址采集,

高7.25厘米,宽8.4厘米,内径7.05厘米。

黄绿色、半透明。器身外方内圆,中空呈短筒形,两端凸出的射部较矮呈环状,外边四方转角圆浑,每方外璧阴刻平行竖线2条,转角处上中下阴刻平行横线3组5条,与四方的竖线相交。

玉琮

此器为年燕道诚挖水沟时发现的一件器物,年由燕道诚之子捐赠给广汉县人民政府。

10、玉管

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共15颗。

玉管呈直筒形,每颗的长度从1.7至4.85厘米不等。

玉管

每颗玉管都采用桯钻法钻孔,孔璧很直,打磨光滑。玉管颜色为绿色光亮可鉴。玉管应是佩戴于颈部的装饰品,同项链的功用一致。

11、玉串珠

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共41颗。

玉珠的形状多为鼓形或长鼓形,少数为算珠形,长1-1.8厘米、直径0.8-1.1厘米。

玉串珠

玉珠的质地为碧玉,呈现绿、白等多种颜色,美丽夺目。同玉管一样,玉串珠也是佩戴于颈部的装饰品。

近期热文:

安徽文明史陈列

秦汉时期的手工业取得了什么成就?

为什么要研究青铜器的纹饰

国宝重器——三星堆文化出土青铜戈

安徽博物院里的古生物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313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