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

黄颡鱼养殖清塘八步曲

发布时间:2024/8/10 15:48:39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圆梦征程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0357219423649513&wfr=spider&for=pc
先说说黄颡鱼这条鱼吧:1、底层生活,这一点不同于草鱼等中上层水体生活的鱼类,底层生活的叉尾、牛尾巴(乌苏里鲿)、泥鳅等也有这样的特点。当然处理的思路上也是类似的。溶氧需求3.0mg/l,低于3.0mg/l则容易发病、生长缓慢,底层水的溶氧低于2mg/l则容易死鱼。3mg/l的溶氧是什么概念呢?就是草鱼浮头的溶氧值,要保持底层水的溶氧始终在3mg/l以上,这就是黄骨鱼养殖的难点所在!本身生活在底层,排泄物基本在底层,这样底层容易积累有机质,氧化还原反应消耗底层水的氧气,容易滋生厌氧型细菌,而生物机体本来就是厌氧环境,这样继而又加剧了病害的增加,所以黄骨鱼的病害特别多,爆头、烂身、出血、肠炎、肝胆类疾病,甚至很多鱼塘每天死几条鱼。2、放养的密度大,3到5万的亩放养量。当鱼苗还小的时候,还看不出来这个大密度的影响,当鱼的规格变大以后,影响力就凸显出来了。一亩个平方上有3到5万尾鱼,平均每平方米45-75尾鱼,基本上在池塘底部密密麻麻一条挨着一条。每条鱼不断的游泳,很容易把池塘底部的有机质推到池塘的水体中散布开来,这样有机质在水体中散布开来,相对表面积增加,吸附能力加强,很快就把水体中的氧气消耗掉、矿物营养元素吸附掉、遮挡太阳光的照射深度,短短数天,池塘中的藻类基本死掉,或者留下具有鞭毛的隐藻门藻类存货、轻微的状况是蓝藻大量繁殖。另外散布的有机质也提供了细菌、原虫类的数量增加所需的营养和生活设施,这样又反过来造成氧气的减少,病害增加。3、这条鱼又具有一定的地盘优势,即一个鱼群的位置是相对固定的。那么如果随意引入外来的影响因素,如多放一小批黄骨鱼或者受光、声音、风力等因素的影响,会造成全塘鱼因为保护地盘的大运动,如同链式反应一样,短短数天全塘水变黄,死鱼病鱼增加。严重的可能几个月都是黄浊水,即藻类缺乏所表现的现象。4、池塘中的供养源:浮游植物光合作用70-90%,增氧机、风力作用10.96-20%,水体中高等植物光合作用1-3%,这里说明藻类对于整个水体的溶氧供应最重要,而以上的分析可见,养殖这条鱼的难度比很多其他养殖品种都要大点的原因了。那么对于增氧机的供养效率能抱多大的希望呢?以叶轮式增氧机为例,在水体很干净的时候,可以为周边约16米范围内水体有效增氧,即大约1.3亩左右。而黄骨鱼塘刚好因为鱼类的活动,水体中的有机质多,水体的粘度大,增氧机的效率基本是降低的。5、池塘中溶氧的消耗源:细菌对有机质分解耗氧40-70%,鱼类的呼吸10-30%。夜间藻类的呼吸作用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在过肥的水体,黄骨鱼也是表现尾吃料差,病害相对较多。综上所述要解决黄骨鱼养殖的溶氧问题,就要解决水体中藻类的问题,水体中有机质的问题,水体中细菌群落的问题,藻类丰度问题、水体透明度的问题、鱼类应激安静程度问题,接着要解决黄骨鱼生长速度,病害、存塘量、料比低的问题,才能达到产量高、成本低、效益高的目标。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当然解决系统问题就要用系统的方法,如果用单一的方法一般效果就欠佳,比如直接使用增氧改底类产品,可能效果就不能达预期,反而有可能加剧病害,增氧改底类产品释放氧气,被有机质吸附后,造成有机质上行,如果恰逢水体上下对流的季节,这样的意外情况就会发生,反而起了不好的作用。解决思路方法:第一步:净水调水——解决水体干净、有机质散布的问题,解决增氧机的增氧效率问题。解决这一步要先将水体中散布开的有机质相对表面积变小,减少有机质在水体中的散布,增加水体的透明度,这样阳光可以照射更深的水体,以利于藻类的光合作用所需,同时增加水体中的矿物元素,补充增加水体的硬度,以利于藻类的繁殖生长。此步骤可以使用表面清洁剂、吸附剂等,如聚丙烯酰胺,快速处理水体中的有机质。再接着每亩少量多次的使用如生石灰等补充矿物元素,增加水体的硬度。当然也可以使用这两种类型的混合制剂。这样当水体的透明度增加后,光照的深度增加,即可以减少水体中细菌的数量,减少细菌耗氧。阳光即最好的杀菌剂。同时水体的有机质减少后,水的自由度恢复,在增氧机、风力等作用下,增效效率即可增加,发挥10.96-20%的增氧效率。平时少量多次的常年坚持使用生石灰也可以有这样的效果。第二步:改底布菌培藻保健——解决底部有机质、水底水体菌相藻相问题、解决藻类增氧效率问题,解决鱼体免疫性的问题当水清以后,即可采取第2步,一般好的净水产品2-4个小时即可使水体变清爽干净,并维持数日,这个时候在水体中补充枯草芽胞杆菌、底部增氧剂,配合改底吸附性材料,分解底部的有机质,减少底部的耗氧源,同时利用有益菌群的数量抑制厌氧菌的数量,达成改善底部,水体中的菌相。有机质经过枯草芽孢杆菌等有益菌的分解,形成有利于藻类生长所需的小分子态有机体,藻类接着会在随后的4到7日内恢复数量。当然也会有过多或者不足的问题,过度则需要使用光合细菌抑制,过少则可以适当补充藻种或者引入新水即可。一般的时候在珠三角的养殖密度下,一般因为各种原因如鱼的活动影响、在这个时候达到平衡,即透明度、藻类的丰度30公分左右,这个状态就比较适宜。如果藻类太多,夜间的呼吸作用影响在夜间吃料的黄骨鱼的消化吸收,也造成水体中缺氧,而这个时候的缺氧增氧机都难以弥补,反而爆头出血的病害会增加。如果藻太少,则光合作用造氧气不足。当藻类的丰度恰好的时候,既能满足氧气的供应,夜间也不会因为藻类的呼吸作用而造成缺氧,又满足了生态循环所需的基本生产者数量要求。同时定期拌料内服乳酸菌、多维等,抑制鱼体内肠道内的其他细菌,同时修复肝胆,在鱼体的系统中也通过菌类的互相抑制、肝脏的修复等提高了鱼体的免疫力。加上以上的水体补菌,如果平时少量多次长期坚持,也就基本解决了水质、底质、溶氧、病害的问题。第三步:解决不断增长的存塘量所需溶氧、空间的问题,并稳固前两部分成果。达成降料比、病害少、水质问题少,生长快、成本低效益高的最终目标。可想而知,黄颡鱼养殖过程中干塘是多么有必要。在水产养殖池塘中,池底不仅是蓄水池及各种化学物质的储存库,而且是各种微生物的栖息地,更是各种营养元素的再循环中心,池塘底质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水质的好坏进而决定了养殖的成败,良好的池塘底质对于水产养殖具有重要作用。但相比于水质条件而言,池塘底质条件得到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722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