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出席第十届健康中国论坛大会 https://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6108173.html近年来以颗粒饲料喂养吞食性鱼类比如鲤鱼、草鱼、鳊鱼、白鲳、鲫鱼等,因投食量大,排泄物及残食增多。蛋白质经分解生成的含氮物质随之增多。过多的氮元素在鱼池中,常有60%以总铵形式存在,相当部分以非离子态氨存在。非离子氨具有较强的毒性,稍有不慎,池鱼就会发生氨氮中毒。轻则影响正常生长,重则经济严重受损。为此饲养者应当掌握池鱼氨氮中毒有关知识,以保生产安全。现特将如何识别池鱼氨氮中毒分述如下:(一)中毒特点(1)中毒时间氨氮中毒,没有季节,没有昼夜,没有天气好坏之分。但多见于成鱼池:高产池、密养池及能灌不能排的鱼池。(2)中毒症状氨氮中毒鱼群浮头明显。呼吸急促,乱游乱窜。时而浮起,时而下沉。时而跳跃挣扎。游动迟缓,麻痹乏力。体暗、鳃乌、口腔发紫,粘液增多。最后活力丧失,慢慢沉入水底而死亡。(3)中毒鱼类氨氮中毒轻者多见先死底层鱼类,尤其是鲤鱼。耐氨氮力强的鲫鱼及泥鳅常可幸存。如池鱼混养鳙、鲢、鲤、草鱼时,先大批中毒死亡的是鲤和鲢。草鱼及鳙鱼绝不会同批中毒。(4)增氧无效氨氮中毒,开启增氧机,池鱼则四散回避,不敢靠近。撒泼增氧剂,浮游鱼群仍然毫无反应,症状如故。(二)中毒先兆(1)水体浑浊,过肥。透明度低并有蓝褐色油膜覆盖。(2)常见气泡从池底往上冒,并能在池边嗅到腥臭气味。(3)池鱼食欲下降,抢食强度减弱。来时三三两两,去时不忙不慌。(4)鳃丝乌紫,血色暗红不鲜。(5)零星死鱼常有,但死因难寻。(6)溜边漫游。不随早、中、晚时间变化。(三)抢救方法(1)及时加注新水,释稀原池氨氮浓度,防止中毒加深。(2)泼洒食盐,干扰与阻止氨氮及硝酸态氮继续入侵鱼体血液。水深1米,每亩1-1.5公斤食盐。(3)撒洒沸石粉与麦饭石粉,吸附池底部分有害气体及有毒物质。(4)施用降解氨氮类药物。(5)池鱼中毒得以缓解后,应对水体加施消杀剂进行杀菌,以防止病菌感染。水体是水产动物生活、生存的重要环境条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鱼、虾类的生长、发育。俗话说“鱼水深情”,就如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一样,所以说水质的好坏关系到养殖效益、养殖效果、养殖风险等各方面的因素。水质的恶化是引起养殖对象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但这不是一两天就能形成的,而是经过较长时间各种综合原因引发的。我们平时如能做到不间断的监控水质的变化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用相应措施进行处理。就能防止养殖对象水体环境的恶化,从而让养殖对象少生病或不生病。水温水温直接影响鱼类的代谢强度,其生长、发育、繁殖都受到水温的影响,养殖对象的不同对水温也有差异。一般最适的生长温度为18℃~26℃,在适温范围内,随着水温的升高,摄食量增加、生长加快。但是如罗非鱼这样的暖水性鱼类在水温10℃~14℃时,开始死亡;虹鳟等冷水性鱼类的最适生长温度为10℃~18℃。冬季冰下水温在4℃以下时鱼体易发生冻伤。pH值pH值是水质的重要指标。鱼、虾类最适的pH值为弱碱性环境。淡水养殖一般要求为6.5~8.5间,最适范围在7~8.5为宜。池水中的pH值过高或过低,对鱼类生长均不利。pH值低于4.4,鱼类死亡率可达7%~20%,低于4.0以下,全部死亡,pH值高于10.4,死亡率20%~89%,高于10.6时,可引起全部死亡。因为PH值低于6.5时可使动物血液载氧的能力下降,造成自身患生理缺氧症,新陈代谢功能下降,免疫功能下降;pH值过高,则能腐蚀鳃部组织,使鱼类失去呼吸能力而大批死亡。清塘,对于pH值过低,水体呈酸性的池塘,在清塘时最好不用漂白粉而用生石灰,以提高水体的pH值。清塘时每亩水面平均1米水深用生石灰千克~千克。定期泼洒生石灰水,对于水体呈酸性的鱼池。为提高水体pH值要定期泼洒生石灰,每次每亩水面用量10千克~20千克。对于pH值过低的水体要定期用pH试纸或pH值测试仪进行水质检测。水体PH值过高时首先也应清塘,但不要使用生石灰,而应用漂白粉,以降低水体的pH值。用量为每亩水面3米水深用漂白粉10千克~13.5千克,或施用醋酸等措施降低pH值。对于PH值含量高的水体,要经常加注新水,以降低水体的pH值,也要经常对水体PH值进行检测,发现PH值升高时要及时采取措施。溶解氧养殖水体中溶氧的含量一般应在每升5毫克~8毫克,至少应保持在每升4毫克以上。因为当溶氧不足时,氨和硫化氢则难以分解转化,极易达到危害鱼、虾类健康生长的程度。水中充足的溶氧可抑制有毒物质的生成,降低有毒物质的含量。溶氧过饱和时一般没有什么危害,但有时会引起鱼类的气泡病,特别是在苗种培育阶段。水中溶解氧主要来源是依靠水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在精养池中,晴天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可以达到精养池的一昼夜溶解氧总吸入的90.3%,扩散溶入水中的仅占9.5%。而池水中消耗溶解氧最多的为浮游生物(晚上)、细菌的呼吸作用和水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可占到72.19%,鱼类耗氧占16.1%。上层过饱和逸出的约占10.4%,底泥耗氧约0.6%。因此,为减少池水中的氧气逸散,可在晴天光合作用强烈时开增氧机(约在中午1小时~2小时)。以便将上层溶解氧送入底层,以补偿底层氧气不足,改善底层水质条件。溶解氧是鱼、虾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而水中溶解氧量的多寡对它们摄食饲料利用率和生长均有很大影响。溶解氧量每升5毫克以上时,它们摄食正常,当溶氧量降为每升4毫克时,摄食量下降13%。而当溶氧量下降到每升2毫克时,其摄食量下降54%,有些已难以生存,若下降到每升1毫克以下时,鱼类停止吃食,大部分不能生存。池中溶氧量充足还可以改善鱼类栖息环境,降低氨氮、亚硝酸态氮、硫化氢等有毒物质的浓度,但并不是水中溶氧量越高越好。池水中溶氧量饱和度达%以上,溶氧量达每升14.4毫克以上,易引起鱼类气泡病。因此,适宜的溶氧量,对于它们的生存、生长、饲料利用率等至关重要。为保持合理的溶氧量,养殖户应采取以下六点:1、放养密度要合理,避免追求高密度而引起的长期缺氧;每年冬春季及时清除池底淤泥。2、水体溶氧过饱和时,可采用泼洒粗盐、换水等方式逸散过饱和的氧气。3、合理使用增氧机,在晴天的中午开动增氧机,搅动水体,将水体上层的过饱和的氧输送到水体下层。4、制订合理的投饲计划,减少残剩饲料等有机物质的有机耗氧量。5、适时施肥,促进浮游植物的生长,增加溶氧水平。6、采用水质改良剂等,增加水体溶氧。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gx/7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