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道光时期,器型常常见棱见角,无圆润秀美感。瓷器釉质变粗,釉面上普遍出现了“细橘皮纹”及轻微的“波浪釉”。白釉的的颜色在白中闪青,但洁白度不如乾隆时期,后来逐渐变灰色。花卉装饰仍以绘画为主,但保留了乾隆时期的遗风。青嘉庆斗彩花卉酒杯杯撇口、深腹、矮圈足。外壁以斗彩为饰,绘山石、兰花等内容。足底署篆书“大清嘉庆年制”六字三行款。这种造型与纹样的小杯是对康熙十二月杯简化的结果,是乾隆朝不再生产十二月杯以后的一种替代品,从嘉庆朝到宣统朝都有烧造,其造型、纹饰大体一样。由于其纹样多为兰花、山石,故也称斗彩兰石酒杯(或盅)。装饰:装饰上嘉道时期绘画平整、细致,所绘纹饰不如乾隆活泼,成为比较死板的图案式,写意画较少。道光时将名人书画摹如瓷杯上,一方寸能画出五六个人物形象,眉目如生,工笔一流。喜字常常是与青花轻描装饰在一件器物上。这种青花淡描双喜字的纹饰最初是乾隆时开始出现的,到嘉庆才逐渐多起来。道光时期开始出现了作为陪嫁用的五件一套的器物(即一瓶、两件将军罐、两件花觚)清道光青花缠枝莲托八吉祥纹双耳瓶青花缠枝莲托八吉祥纹双耳瓶,清道光,高32厘米,口径8.5厘米,足径9.3厘米。瓶撇口、长颈、饰对称如意形耳、弧腹、圈足。主题纹饰是以青花绘缠枝莲纹托八吉祥纹,以如意云头纹、回纹、蝠纹、变形莲瓣纹为辅助边饰。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篆书“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款。此瓶造型端庄沉稳,青花艳丽,纹饰繁密,但层次清晰,主题纹饰突出,寓意吉祥,属于宫廷陈设瓷。嘉庆、道光时期,凸雕的铁花纹饰开始多了,虽然在乾隆时已出现,但数很少。这种铁花纹饰,一般都装饰在哥瓷器物的口、耳、腰等部位上,俗称“哥瓷铁花”。在嘉庆时期粉彩瓷器有何特点:嘉庆共计一朝25年,早期的粉彩还保留了乾隆朝的特点,既有“百花不落地”的,也有彩地轧道开光的。但总体上,无论是造型还是胎釉、工艺都不如乾隆灵秀和精细。嘉庆一朝成为清王朝的转折期,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他们所折射出的瓷器制作水平衰退。道光瓷器的胎土淘炼尚精,特别是前期的胎体,基本上保持了官窑瓷器的高档本色。后期因战乱等原因,出现胎土淘炼欠精,瓷质粗松,胎壁薄厚不均等现象。总体上说,道光官窑瓷器与嘉庆晚期的差不多,胎体偏厚,特别是琢器的底部和下壁部更为明显。民窑瓷器的胎体精致的少,粗糙的多;胎体薄、瓷化程度高的少,胎体厚、瓷化程度低的多。黄釉刻花仿竹雕笔筒,清道光,高10.5厘米,口径16.3厘米,足径16厘米。官窑器足脊规整,一般碗盘是滚圆的泥鳅背足脊,较大型一点的器物,圈足经打磨成平底,两边经打磨光滑,成一个倒过来的无棱角的梯形。民窑器圈足多不规整,用手抚摸有扎手的棱角感。一些民窑粗瓷不垫瓷饼,直接垫粗砂烧制,因此有沾砂现象。嘉庆前期器物的胎质基本保持乾隆中晚期较为细腻润泽的质感,至后期胎体略显粗糙,厚薄不一。民窑器物胎中未粉碎的瓷石颗粒较多,也比较大。红彩云龙盅,清嘉庆,通高4.7厘米,口径6厘米,底径2.8厘米。乾隆后期景德镇的高岭土严重缺乏,嘉庆时开始从星子县开采高岭土。由于星子高岭土与浮梁高岭土氧化铝含量不同,工匠一时不能很好地掌握星子高岭土与瓷石泥的二元配方比例,所以经常出现盘塌底的现象。为了解决塌底问题,景德镇工匠放大器物底径,加厚器物下部胎体,无论琢器还是圆器,比乾隆朝同类器物的胎底和圈足都要厚得多。斗彩瓜蝶纹瓶,清嘉庆,高36厘米,口径8厘米,足径10.5厘米。嘉庆前期器物的胎质基本保持乾隆中晚期较为细腻润泽的质感,至后期胎体略显粗糙,厚薄不一。民窑器物胎中未粉碎的瓷石颗粒较多,也比较大。嘉庆中晚期时修胎远不如乾隆时期精细,器物底足粗壮,胎壁厚薄不均,胎底有明显旋纹。为了节约成本,一些民窑日用器物开始出现明末瓷器圈足沾砂的现象,这是在烧制时,不用瓷饼,直接放在粗砂上烧制留下的痕迹。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jg/7937.html